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华夏不贪婪于领土吗?
自然不是。
否则偌大神州由何而来?
只不过华夏对于领土之述求并非那么直接,那么血腥,那么残暴,而是在民族融合之过程中逐步发展,水到渠成。
当某一地域之民族最终与华夏相融合,其领地自然而然并入华夏.......
历史上,唐朝之时“羁縻州”制度大行其道,鼎盛时期甚至多达八百余个,但当国势衰落之后,这些“羁縻州”先后脱离大唐掌控,并未最终成为大唐领土的一部分。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未能完成民族融合。
不是一家人,必然是要分开的......
民族融合不仅仅在于是否受中枢之领导、军事是否彼此互助,更在于文化、经济、习俗......等等多方面的融合。
是一个极其庞大且精细之过程。
禄东赞沉默良久,最终无奈说道:“你们汉人总是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且愿意将其予以实践,对也好、错也罢,从不曾间断探索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或许,这才是华夏文明一枝独秀之根源?
与之相比,吐蕃人简直就好似未开化的蛮夷,只能遵循华夏之轨迹对内部予以改革,照葫芦画瓢的照搬华夏制度,却还要因为各种各样的限制而有所阉割......
房俊语重心长:“所以华夏即便屡屡陷入绝境,王朝倾颓、权力更迭,但总是能够于废墟之中迅速崛起,皆在于文化、在于制度。吐蕃强盛一时又有何用呢?即便你们那位?普能够攻陷长安、倾覆大唐,但长久去看,吐蕃注
定灭亡、华夏亦复崛起。”
事实便是如此,华夏文化的包容性、韧性注定了文明的最高等级。
纵使后世国祚断绝于满蒙之手,神州陆沉、万马齐喑暗,但文化之脉络、传承却始终未断,反倒是强盛一时的外族最终被华夏所同化,沦为华夏的一部分......
“所以,所谓的“自治区’仅只是一个障眼法?”
禄东赞发问。
房俊不承认:“怎么可能?华夏文化最大的优点便是‘兼容并蓄、和谐共处,对待任何异族皆一视同仁,无分彼我,甚至于在某一些边远的民族聚居之处,还会给予各种政策上的优待。”
禄东赞才不信这些,嗤之以鼻:“但据我所知,大唐之律法严格控制与外族通婚,异族想要入籍大唐更是难如登天,这就是你说的‘一视同仁,无分彼我?你们唐人歧视一切异族。”
这是事实,任谁也无从辩驳。
悠久之传承、灿烂文明、强盛之国势、富裕之生活......这一切促使唐人产生无与伦比的优越感,自觉是世间文明第一等,如何看得起那些茹毛饮血、野蛮掠夺的番邦胡族?
“任何事都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怎可能一蹴而就呢?华夏文明的最高述求便是‘世界大同’,但是想要实现这样一个崇高的目标,需要千年甚至几千年之努力。民族融合也是一样,毕竟你们这些胡族带给华夏的伤害太
多,总不能要求所有唐人如同圣人一般不计前嫌,忘却仇恨吧?”
“若不能忘却历史,何谈融合,何谈一视同仁?”
“我们牢记历史不是想着要报复谁,而是不忘初心,不忘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前隋基业起于北魏六镇,绝大多数都是鲜卑人,大唐承袭前隋之国祚,便是连太宗皇帝都有着鲜卑人血脉,但何曾有人去歧视鲜卑人?时至今
日,鲜卑人早已与华夏融为一体。”
华夏文明之包容性千古第一,即便曾经带给华夏文明灭顶之灾的满、蒙,一旦时过境迁和谐融合,皆视为一体,无分彼我。
事实上又何至于满、蒙?
匈奴、突厥、瓦剌......这些民族当中或多或少皆融入华夏,皆华夏子孙、炎黄之后。
即便是那凶残暴戾、禽兽之心的倭人,谁又能保证其不会有朝一日亦入我华夏,再不复所谓的“千古一系”呢?
禄东赞目光幽深,嗟叹道:“这可是一项浩大无比的工程。”
吐蕃尚在挣扎求存,最大的愿望也不过是能从高原俯冲而下在大唐的国土上抢夺,而大唐却已经在推行长达十余代甚至数十代的长远而恢弘之民族融合计划。
相比之下,天渊之别。
他看向房俊:“所以越国公是想将我说服之后,帮助大唐完成融合吐蕃之大计?”
“知我者,大论也!”
房俊笑道:“松赞干布其人在吐蕃之中固然称得上雄才伟略,但是放之余四海,不过是权势利禄蒙了眼的庸才而已,况且其后继无人,只需身死,曾经雄踞高原之上的吐蕃瞬间土崩瓦解......大论是松赞干布之下的吐蕃第二
人,若能在危难之际将吐蕃人民拯救于水火之中,且让吐蕃融入大唐,必然是震古烁今之伟业。吐蕃人民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