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三十章 父子“倭奸”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物部足利震怒:“你听听你自己说的是什么话?你是倭人,自当竭尽全力传承倭国之国祚,哪怕弹丸之地,偏居一隅,那也是咱们倭人的国度!当下纵然局势紧迫、国祚摇坠,可只需隐忍下去,确保血嗣不绝,终有一日会强
    盛崛起,将今日周边诸国加诸于倭国之苦难百倍千倍奉还!”
    他很是生气:“我费尽心力,花费无数代价将你送去大唐,你就给我学了这些回来?即便我不曾读过多少唐人典籍,却也知道‘卧薪尝胆”之故事,勾践尚能在亡国之后励精图治,奋起反击,咱们总不能连勾践都不如吧?”
    面对父亲疾言厉色,物部?既未战战兢兢,亦未桀骜不驯,神情恭谨的苦笑着,道:“父亲既然知晓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可知为何这个故事能够流传至今?”
    物部足利一愣:“难道不是因为其足够励志,足以教育后人,给后人树立榜样?”
    物部?摇摇头,道:“所谓“物以稀为贵”,‘卧薪尝胆”的故事之所以流传甚久,主要是因为这件事太过稀有。父亲试想,周朝八百年国祚,其诸侯国何止千百?那么多国家都在历史之中逐渐消亡,绝大部分甚至连后人都不知其
    名、不知其地,唯有‘卧薪尝胆,流传下来,正在与其不可复制。这件事成功的概率用‘百不足一’来形容亦不为过,父亲还觉得倭国能够效仿么?”
    很多事之所以被后人计入史书、流传下来,并不一定是这件事如何具有复制性,更多是在于其稀有、罕见。
    “背水一战”也好、“破釜沉舟”也罢,这都是华夏历史之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可之所以经典就是在于其置诸死地而后生的不可复制性。
    谁若是在实战之中予以效仿,先将自己置诸死地,大概率是死得不能再死,绝无后生之机会..……………
    物部足利沉默。
    物部?神色肃然,上身微微前倾,直视父亲的眼睛:“如今高句丽已经灭亡,百济覆灭,新罗内附于大唐,半岛之上已经没有可以牵制中原的力量,唐人只要愿意,便可以全力以赴攻略倭国,试问大人,如何能挡?”
    物部足利依旧沉默。
    唐军之强,举世无敌,无论是武装到牙齿的具装铁骑、重甲步卒,亦或是乘风破浪、横行七海的水师,都非倭国可以抵挡。
    物部?续道:“大唐之所以扶持虾夷人攻略本岛,纵容高句丽人、百济人祸乱倭国,皆在于至始至终倭国从不曾挑战大唐之权威,说起来有些可悲,倭国居然连百济都不如,可这却又是倭国之幸运。”
    物部足利叹了口气。
    唐人之心思,倭人又岂能不知呢?
    只不过大唐国势太盛,倭国又因皇位传承出现岔子导致内部纷乱,国力一降再降根本没有与大唐分庭抗礼之能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唐人给虾夷人送去武器、装备,纵容其对倭国发动战争……………
    只要大唐没有公开向倭国宣战,那么所有的一切倭国都必须忍耐。
    甚至不得不在明知虾夷人受唐人蛊惑、支持进而侵占倭国领土的情况之下,仍要向大唐求援,宁肯出卖港口、矿山.......
    物部?言辞锋利、语气咄咄:“大唐固然未曾向倭国宣战,往后大抵也不会如此,可倭国终究还是要亡的!”
    大唐对于倭国之战略已经极为明显,但凡有识之士都看得清楚,只不过相比于倾举国之力覆灭高句丽而言,所采取的是另外一种模式,但收手段固然不同,却是殊途同归,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将周边所有之隐患尽皆铲
    除。
    物部足利唉声叹气,不知说什么好。
    物部?道:“既然倭国终究要亡,所有倭人都将沦为亡国奴遭受唐人之奴役,咱们何不先走一步呢?”
    物部足利道:“此言何意?”
    “他日倭国覆灭之时,吾等倭人皆为亡国之奴,希冀于唐人能够慈悲为怀饶恕吾等性命,累世所有之家业尽皆充入国库......可若是咱们现在便投诚,那便是大唐的功臣,他朝倭国灭亡,唐人也还要用倭人来治理倭国。”
    对于大唐来说,倭国不过是弹丸之地,可毕竟也下辖数座大岛、小岛数千,地域之内山岭纵横、水流纷乱,需要下大力气予以治理。与其调派无数唐人进入倭国熟悉地势、考察民情、制定策略,何如直接用来治理倭国?
    只要大唐有这样的政策,那么物部氏为何不能争取?
    到那时,物部氏固然不是倭王,却有着比倭王更为强大的权力......
    物部足利有些心动,但还是表达疑虑道:“对于唐人来说,即便以倭人治倭,但最佳之选择却还是倭王......如今的倭王出身于苏我氏,而苏我氏与大唐的关系素来亲密,咱们如何能够取而代之?”
    物部?淡然道:“这个容易,只需将苏我赤兄杀死,咱们再献上唐人无法拒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