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四二章 纳采之礼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秦晋之契,则蓬门生辉,幸甚至哉。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堂堂大唐皇帝,自诩“蓬门”,更将求娶房家之女视为“幸甚至哉”,姿态放低至无以复加。
    房玄龄也好、房俊也罢,赶紧离席、躬身施礼。
    “寒门弱质,谬蒙青目,感佩殊深。小女蒲柳之姿,得托君子之门,诚惶诚恐。谨遵台命,愿结秦晋之好。伏冀良媒执雁,恭候吉帖。惟望冰弦永谐,瑟琴长和。”
    皇帝自诩“蓬门”,自降身份,房玄龄非以皇室相称,而称以“君子之门”,自是令李承乾龙颜大悦。
    至于当场答允求婚、未有半分矜持......一般到了这一步都是两家早已私下约好、情头契合,过程不过是顺水推舟而已。
    更何况到了皇帝亲自登门求亲这一步,纵使房家千般不愿,难道还能驳了皇帝颜面?
    自此,“纳采”之礼顺利完成。
    皇后在一旁握着房秀珠的手,从头上取下一只五凤金钗插在房秀珠发髻之上,左右打量一番,笑着道:“真好看!”
    房秀珠小脸儿微红,脆声道:“多谢皇后。”
    皇后柔声道:“以前是一家人,以后更是一家人,小小礼物,不必道谢。”
    房秀珠笑容温婉,心底却感觉有些怪异,怎地皇后看自己的眼神颇似高阳、长乐、媚娘她们一样,透着些宠溺,还略有几分讨好......是自己的错觉吗?
    搞不懂......
    ......
    一场“纳采”之礼,很是圆满。
    午膳之后,李承乾并未直接回宫而是去往房玄龄的书房,君臣三人品茗闲聊。
    喝了口茶水,看着书架、墙角、桌案堆得满满当当的书稿,李承乾奇道:“《字典》不是已经编纂完成刊行天下?房相难道又有鸿篇巨著问世?”
    《字典》堪称巨著。
    不仅在于其几乎将由古至今的文字一网打尽、详尽注释,更由于采取拼音予以注音、检索,旷古绝今,前所未有。
    且房家对印书局大力补贴以近乎于成本价通过“大唐文化振兴会”的渠道出售,至今发行已超过万本,几乎每一处乡学、私塾都能最低拥有一本.......
    房玄龄坐在一旁,捋着胡须,神情矜持之中略带得意:“《贞观字典》注重实用性和普及性,收词以常用字、词为主,包括注音、释义、例句等,其定义是学子们学习汉字、查阅字词的基本工具书。而老臣现在则打算编纂一
    部涵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的权威工具书,收词广泛且深入,旨在为学子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信息,暂且命名为《仁和辞海》......除了常见的字词解释外,还包含大量的词条释义、
    人物传记、历史事件,科学原理等,工作量是《字典》之数倍。”
    顿了一顿,有些遗憾:“只是老臣如今已然风烛残年,精力不济,有生之年怕是难以完成这部鸿篇巨著了。”
    李承乾震惊:“若此书完成,较之《字典》更为权威!若是有需要朝廷帮衬之处还请房相直言,无论长安的集贤殿、亦或洛阳的观文殿,随时可向房相开放,任意调取殿中所藏书籍。”
    古之帝王如何彰显功绩?
    无外乎文治武功而已。
    而文治之中,国家税赋,百姓生活固然重要,修书亦是重中之重,否则历朝历代何以不惜花费重金,集结天下名士编纂史书?
    先有《贞观字典》、再有《仁和辞海》,足以彰显他李承乾之文治可比肩太宗皇帝......
    房玄龄笑呵呵点头:“多谢陛下体谅支持......不过人力有时而穷,如同编撰《字典》之时一样,老臣打算召集一众老友择选一处幽静之地,将这部《辞海》编撰出来。”
    李承乾闻言颔首:“房相放手去做便是,任何要求,我无有不准。”
    当初编纂字典之时,房玄龄号令一出,天下竟从,不知多少隐士大儒齐聚骊山。如今再度编纂《辞海》,可以想见受房玄龄征召者亦是身份不凡、各个名动天下,如此之多的大儒齐聚一堂足以轰动天下,若不提前报备,得到
    皇帝允许,万万不行。
    万一皇帝误会甚至猜疑,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