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六章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姑墨兰雅看到了柳大少,齐韵他们一众人的反应之后,一双美眸深处不由得闪过了一抹淡淡的惊愕之色。
    嗯?什么情况?
    自家姐夫,韵姐姐,嫣儿姐姐,还有蕊儿姐姐他们一众人这样的反应是什么意思呀?
    ...
    夜深,枫桥外的湖面重新结了一层薄冰,仿佛时光倒流,又回到了那个雪落无声的清晨。然而这一次,天地静谧得近乎虚幻,连风都屏住了呼吸。兰雅跪在母亲灵前,手中捧着那本《薇草集》,指尖轻轻抚过最后一页上“山河无恙,与君同眠”八个字,泪如雨下。
    她记得娘亲临终前那一夜,并未召请大夫,也未曾留下遗言。只是静静地翻着书页,像在回顾一生的征途。烛火摇曳中,她的影子投在墙上,瘦弱却挺直,如同当年站在沙盘前推演战局的模样。待丫鬟晨起入房,只见她安睡如初,手中紧握花瓣,唇角含笑,气息已绝。
    消息传开,举国震动。皇帝辍朝五日,下令全国素服三日,禁乐七日。太庙之中,那块无名牌位前香火不绝,百姓自发前来祭拜,手持紫茉莉,默然伫立。有人说她是神女降世,有人说是天机星下凡,更有江湖术士传言,她并非凡人,而是百年前那位辅佐开国太祖的“玄衣隐相”转世。
    可兰雅知道,娘亲只是个守诺之人。
    她将《薇草集》妥善封存,藏于密室深处,只允许念安一人研读。孙子天资聪颖,自幼便随祖母习兵法、观星象、识人心。如今虽年少为相,仍每日清晨抄录一章《薇草集》,说是“不敢忘根本”。
    清明过后,春意渐浓。紫茉莉再度盛开,香气弥漫整个庭院。兰雅命人在墓园四周种满此花,又请匠人雕了一尊石像??凌薇儿端坐藤架之下,手执书卷,身旁一只信鸽停落肩头,脚上绑着竹筒。
    一日黄昏,念安独自来到祖母墓前,放下新采的花束,轻声道:“奶奶,今日朝会上,我提议重修边防九镇,依您书中所载‘因地设障,因势布防’之策。陛下准了。”
    他顿了顿,望着湖心方向,低语:“我还说,若非有您当年破匈奴之谋,大周早已倾覆。如今四海升平,皆因有人曾在暗处扛起重担。”
    话音刚落,忽见湖面微澜轻动,一道白羽信鸽自远方掠来,翩然落在碑顶。兰雅闻讯赶来,取下竹筒,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花开依旧,我亦归来。”**
    她怔住,泪水夺眶而出。
    这不是第一封这样的信。自母亲去世以来,每逢春至、秋分、冬雪初降,总有一只白羽信鸽飞来,带来一枚干枯花瓣或寥寥数字。起初她以为是旧部所为,派人追查多年,却始终无法寻到源头。那些信鸽似从云间来,又归虚空中去,无人能捕,无人能识其踪。
    直到今夜,她终于明白??或许真有一人,在某个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守望着这片土地,守望着这座枫桥,守望着她们母女三代人的岁月。
    而那人,正是柳明志。
    二十年前,他在雁门关外失踪,仅留下一枚青铜面具沉入血泥。朝廷宣布其战死,追封忠勇侯。可凌薇儿从未承认。她常说:“他还活着,只是不能回来见我。”
    后来种种迹象表明,他确未死去。边境曾有游民称,见过一位戴青铜面具的神秘侠客,专救孤寡、惩贪吏、剿匪患;岭南一带更有传说,某位“青面先生”精通奇门遁甲,常以一人之力扭转战局。而每次重大危机临近,京中必有人匿名递上战略图要,笔迹竟与柳明志年轻时所书极为相似。
    最令人惊异的是,《薇草集》最后一卷完成后不久,凌薇儿曾收到一封密信,内容仅八字:“终局已启,吾当先行。”落款无名,但信纸边缘烙着一朵极小的紫茉莉印记??那是他们少年定情时亲手刻下的信物。
    原来,他一直在外面,替她完成那些无法亲至的布局。
    如今,母亲走了,可那朵花仍在开,那封信仍在来。说明……他也还在。
    念安忽然抬头,望向远处山林:“姑婆,你说祖父会不会就在附近?看着我们?”
    兰雅没有回答,只是缓缓闭上眼,任晚风吹拂鬓发。她仿佛看见多年前的那个雨夜,父亲牵着母亲的手走进屋檐下,雨水顺着青铜面具滴落,他说:“等天下太平,我就摘下面具,堂堂正正地站在你身边。”
    这一等,便是五十载。
    但她相信,他做到了。
    ***
    三年后,北疆再起烽烟。
    突厥残部联合西域八国,组建“反周盟”,宣称要“驱逐汉奴,复我故土”。大军压境,连破三城,边将告急文书一日三报。太子监国,六部惶恐,百官议和之声再起。
    唯有念安力排众议:“昔年匈奴之乱,靠的不是千军万马,而是人心与智谋。今日之势,不过旧戏重演,何惧之有?”
    他亲赴枢密院,开启尘封多年的《薇草集?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