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等天下真正太平,我就回家。”
他取出一套早已备好的青布长袍,换下僧衣,戴上青铜面具,背上一个竹篓,内藏《终局全录》与几株新鲜紫茉莉根苗。临行前,他在墙上留下一首诗:
>山河历劫五十春,
>青面孤身守旧尘。
>今日金铃传信至,
>枫桥月下是归人。
写罢,吹灭油灯,身影没入地道深处。
七日后,有人在枫桥附近看见一位戴青铜面具的老者,独自坐在湖边石凳上,手中握着一支紫茉莉,静静地望着墓园方向。他不吃不喝,也不言语,整整坐了一夜。
次日清晨,村民前去探看,人已不见,只留下脚印一路延伸至湖畔渔舟处。而那艘旧船,原本早已朽烂,竟一夜之间焕然如新,船头还摆着一对铜铃,轻轻一碰,便发出清越声响。
更令人惊异的是,墓园中的石像,原本右手执书、左手抚花,如今却多了一个细节??她的左手指尖,轻轻搭在一只有力的手背上,那只手骨节分明,戴着半截青铜护腕,显然是有人曾在此处牵过她的手。
兰雅的女儿兰沁恰巧前来祭拜,见到这一幕,顿时泪流满面。她喃喃道:“娘,您说过,只要花开不败,他们就一定会重逢……现在,他们真的在一起了。”
自此,每逢月圆之夜,湖心雾气弥漫之时,总有人声称看见那艘渔舟再度出现。船上两人并肩而坐,男子摘下面具,露出一张苍老却温润的脸庞,女子则靠在他肩头,手中紫茉莉绽放如初。
他们不再说话,只是相视而笑,任舟随水漂,驶向远方。
***
十年后,大周迎来百年大庆。
朝廷决定重修《太祖实录》,并将历代功臣名录刻于“铭勋碑林”。当议到是否将凌薇儿列入“文正阁”时,宰相提出异议:“夫人一生未居高位,亦未领兵出征,按例不得入阁。”
话音未落,一位年轻女官起身反驳。她是当今女学士沈清梧,也是首位以科举状元身份入仕的女子。她朗声道:“诸公可知,《薇草集》为何能预判三十年后的战局?因其作者不是一人,而是两人??凌薇儿与柳明志。他们以智谋织网,以情义为纲,以沉默负重,以隐身救国。若论功绩,岂止胜过千军万马?若论文德,更是教化万代!”
她取出一幅拓片,正是当年老僧留下的诗句:“山河历劫五十春,青面孤身守旧尘。”又展示近年各地上报的奇事:北方戍边将士称,每逢大战前夕,营地外必有白羽信鸽送来战术图;南方水患之地,总有匿名之人修建堤坝,不留姓名,唯留一朵干枯紫茉莉。
“这些人是谁?”沈清梧环视群臣,“或许,他们是柳公旧部;或许,他们是受《薇草集》感召的读书人;又或许……他们就是我们心中不愿熄灭的信念本身。”
满堂默然。
最终,皇帝下诏:“凌薇儿追赠‘文昭夫人’,特设‘枫桥书院’以纪其德;柳明志复爵忠勇侯,赐谥‘靖节’,其像不绘面容,唯戴青铜面具,立于夫人之侧。二人合祀,永享香火。”
诏书颁布当日,枫桥上下万人空巷。百姓自发组织仪仗,抬着两尊雕像缓缓前行。凌薇儿手持书卷,目光慈和;柳明志戴青铜面具,右手握戟,左手牵着一根细绳,绳端系着一枚铜铃。
当雕像安放完毕,忽然狂风大作,湖面掀起巨浪。众人惊惧之际,却见浪尖之上,一道虹光横跨两岸,形如桥梁,其下紫气缭绕,花瓣纷飞。空中隐隐传来歌声??仍是那首《归梦谣》。
一位盲眼老琴师跪地叩首:“听到了吗?那是他们在唱啊……唱给所有相信爱与承诺的人听。”
从此,“枫桥双圣”之名传遍天下。民间流传一句话:“不信命者读《薇草》,不信爱者来枫桥。”
***
又五十年,天下大同。
女子掌户部,将军出自寒门,百姓安居乐业,四夷遣使求学。某年冬雪初降,一名西域商人途经枫桥,见满园紫茉莉竟在雪中盛开,惊讶不已。他请教当地老翁:“此花何以不畏严寒?”
老翁笑道:“因为有人一直在等春天。”
商人不解:“等人归来?”
老翁摇头:“不,是春天记得他们。”
当晚,商人宿于桥畔客栈。梦中,他见湖心升起一座浮台,台上两人对坐弈棋,男子戴青铜面具,女子执紫茉莉。他们不说一句话,却笑意盈盈。一童子旁立,正是年少时的念安,捧书诵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无为而治……”
商人醒来,发现枕边多了一枚铜铃,轻轻一摇,竟与梦中旋律完全一致。
他连夜写下《东土见闻录》,其中一段写道:“彼国有奇花,名紫茉莉,开于雪中,香透三界;有双圣,隐于世间,行于无形,以智卫国,以情守诺。吾不信神佛,至此始知,人间真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