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零七十七章 有梦想,才能走的更远!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未修改版】
    会议室里陷入长久的沉默,唯有空调的嗡鸣与远处飞机的轰鸣声交织。
    吴浩知道,那些被热烈讨论的经济压力、技术瓶颈、伦理争议,终将在文明进步的浪潮中被一一超越。
    因为人类的历史早已证明:当梦想足够坚定,现实终将为其让路。而空天母舰意义重大,可以说它不仅是一艘星舰,更是人类文明迈向宇宙的宣言书。
    会议室的气氛愈发热烈,众人眼中的热情却愈发炽热。李建明冲着众人说道:“我提议,把未来海军的发展比作一个生态系统。
    最核心的是作战能力,这是生存之本;往外一层是技术创新,这是发展之源;再往外是人才培养,这是动力之基;最外层是国际合作,这是开放之窗。只有当这个生态系统的各个环节都健康运转,我们的海军才能真正实现
    从‘近海防御’到‘深蓝海军”的跨越。”
    陈司长补充道:“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还要特别重视军民融合。就像今天讨论的能源模块,其技术成果完全可以转化为民用,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等领域。反过来,民用领域的创新也能为海军装备发展提供新思路。
    这种良性互动,将大大提升我们的综合竞争力。”
    程海峰在沙盘上标注出几个关键点:“我建议,在未来的装备规划中,要更加注重‘无人化、智能化、隐身化。无人机蜂群、无人潜航器、智能作战机器人,这些装备不仅能降低人员伤亡风险,更能在复杂环境下执行高难度
    任务。同时,随着量子隐身,等离子隐身等技术的突破,未来的舰艇和飞机将拥有更强的生存能力。”
    吴浩调出国际军事对比数据:“值得注意的是,未来海军的竞争不仅仅是装备的竞争,更是体系的竞争。某国已经开始构建‘分布式杀伤作战体系,通过大量部署小型化、智能化作战单元,分散敌方火力,提升作战灵活性。
    我们必须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上作战体系,在理念和技术上实现双超越。”
    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众人都在消化吴浩提出的这些难题。首座领导打破沉默,说道:“吴浩同志说得很对,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退缩。
    当年我们建造航母的时候,面临的技术封锁和资金短缺比现在更严重,但我们还是咬牙挺过来了。现在我们有了更强大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更应该有信心去攻克这些难题。”
    他环顾四周,继续说道:“刚才大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虽然有些还不成熟,但已经有了方向。
    接下来,我觉得我们可以先成立专门的项目攻关小组,针对经济成本、社会影响,全球政治、技术难题等各个方面,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
    记住,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而行动,就是架在河上的桥梁。我们今天的每一次讨论,每一个方案,都是在为这座桥添砖加瓦。”
    会议室里要时响起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仿佛春蚕啃食桑叶般密集。首座领导的话语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众人心中漾开层层涟漪。
    三十余道目光齐刷刷投向大屏幕上空天母舰CG模型图片,军靴与皮鞋在地毯上摩擦出细碎的声响,有人下意识将座椅往前推了半寸,金属椅腿与地面碰撞出清越的颤音。
    后排的年轻技术员们率先行动起来,三位身着白大褂的工程师几乎同时冲向操作台,大屏幕上的空天母舰设计图应声放大,各个模块部件在高清投影中清晰呈现。一位佩戴少校军衔的军官猛地站起,迷彩袖口扫过平板电脑,
    战术地图上瞬间跃出十余个红色光点??那是国内核物理实验室的分布坐标,他伸手一指,数据便同步传输至前方大屏幕,引得邻座参谋频频颔首。
    左侧文职席传来轻微的吸气声,几位研究员同时调整眼镜角度,镜片反光映着屏幕上“项目攻关小组架构图”的草稿。有人用指尖在桌面虚拟界面上快速拖拽,将“社会舆情组”与“国际战略组”的图标拉近,纸张在文件夹中翻动
    的哗啦声与键盘敲击声交织成节奏。玻璃幕墙外的暮色中,隐约可见有人在走廊里疾走,白衬衫下摆被风掀起,手里紧攥着刚打印的《核聚变技术路线图》,纸张边缘在跑动中微微发颤。
    会议桌末端的老教授们交换眼神,白发在灯光下微微颤动。其中一位突然按住记录的年轻秘书,指节敲了敲桌沿的“动力系统”文件夹,另一位则用钢笔在面前的打印资料上画了道波浪线,那页纸的抬头赫然印着“珍珠链计划
    时间轴”。不知谁的咖啡杯碰倒在桌面上,深褐色的液体在“军民融合”提案书上漫延,却无人分心擦拭,所有人的视线都胶着在前方屏幕上缓缓旋转的舰体模型。
    三位肩膀上佩戴星星的老人看着屏幕中的画面,肩章上的金星在屏幕反光中明明灭灭。
    当首座领导的目光扫过全场时,会议室正进行着无声的协作:左侧航天专家用激光笔在大屏幕上标记材料薄弱点,红色光点在空天母舰的装甲图层上跳跃;右侧海军军官在便签纸上快速计算分阶段成本,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
    声与操作台的电流声交织;中间文职人员敲击键盘的指节发白,将讨论要点实时更新至屏幕下方的文档窗口。空调出风口的风声里,渐渐混入压抑的议论声,像春潮初涨的细浪,从会议桌两端向中心汇聚。
    首座领导看着眼前这幅动态图景,忽然想起年轻时在造船厂的场景??无数工人攀附在航母舰体上作业,焊花在黄昏中如星群闪烁。此刻的会议室虽无焊枪与钢板的交响,却有更复杂的智慧碰撞:经济学家与物理学家就预算
    分配低声争论,国际关系专家用红笔在制裁风险清单上画波浪线,年轻技术员们围在大屏幕前,用不同颜色的标注笔在空天母舰结构图上涂写,宛如为未来战舰绘制蓝图。
    前方大屏幕上的空天母舰模型仍在旋转,舰体下方的核反应堆虚拟火焰忽明忽暗,仿佛呼应着众人眼中跃动的光芒。不知谁先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第一阶段:核反应堆太空验证计划”的标题,马克笔划过板面的声响,像极
    了当年航母龙骨铺设时的第一锤,在寂静的会议室里敲出清晰的回声。当笔尖离开板面的刹那,后排突然响起压抑的掌声,随即蔓延至全场,与空调的嗡鸣,远处飞机的轰鸣交织成一曲关于梦想与实干的交响。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