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品的研发。
一切都在悄然发生改变。
……
一个月后,苏荷结束了培训,带着满满的笔记和实验经验回到戈壁。
她走进生物实验室的第一天,就接到了一个任务:协助研发一款新型生物传感器,用于监测极端环境下的生命体征变化。
“这是你的第一项独立任务。”吴浩递给她一份项目大纲,“你可以自由调配资源,包括与军工部和农业部的合作。”
苏荷接过文件,郑重地点了点头。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
未来还有很多挑战等着她,但她已经不再害怕。
因为她学会了如何在戈壁里种花。
学会了如何在坚硬的土地上,长出柔软而坚韧的生命。
……
夜晚,苏荷独自站在实验楼的阳台上,望着远处的星空。
风从戈壁深处吹来,带着沙粒的低语。
她打开手机,三人小群里,沈宁刚刚发来一段视频:一朵盛开的玫瑰,在风沙中轻轻摇曳,花瓣上沾着露珠,闪烁如星。
张小蕾留言:“欢迎归队。”
苏荷嘴角扬起一抹微笑,指尖轻触屏幕,回复了一句:
“让我们一起,在这片荒漠里,开出最美的花。”
吴浩站在实验楼顶层的观测平台上,望着远处正在调试中的新型雷达阵列。夜风猎猎,吹动他身上的工装外套微微鼓起,像是某种沉默的旗帜。
“吴总。”身后传来苏荷的声音,她手里抱着一沓文件,“这是军工部刚送来的测试数据,隐身涂层在-40c至80c温差下的反射率曲线已经整理好了。”
吴浩接过文件,翻了几页,点头道:“辛苦了。”
“不辛苦。”苏荷笑了笑,“张小蕾姐说,等您看完数据,她想请您过去看看他们新设计的模块化装配线。”
吴浩合上文件夹,抬眼看了她一眼:“你呢?最近实验室那边怎么样?”
“还在调试生物传感器的微流控芯片。”苏荷语气认真,“周教授说如果能在戈壁环境下实现连续72小时稳定监测,就可以进入人体试验阶段。”
吴浩露出一丝赞许的笑容:“不错,看来你真的适应过来了。”
苏荷低头看了眼胸前的徽章,那枚“浩宇生物”的标志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金属光泽。她轻声道:“我以前总觉得科研离我很远,但现在才发现,它其实就在身边,只要愿意扎根,就能长出枝叶。”
吴浩没有说话,只是转身望向远方。那里,是基地最核心的研发区,灯光如星河铺展,映照着无数个正在攻克的技术难题。
“你知道吗?”他忽然开口,“当年我决定做军工项目的时候,很多人劝我别碰这块硬骨头。说我们这种民营企业,搞不了高端技术,不如去做点民用产品赚快钱。”
苏荷静静地听着。
“但我坚持下来了。”吴浩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因为我相信,真正的科技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落地生根的。就像红柳,看似被风吹到荒漠,实则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出花来。”
苏荷看着他的侧脸,忽然觉得这个男人比任何时候都像一座山??沉稳、厚重,却又孕育着无限生机。
“所以我也希望你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红柳’。”他转头看向她,“不只是完成任务,而是真正理解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
苏荷重重地点头:“我会的。”
吴浩笑了,眼神里带着几分欣慰:“好,那走吧,去看看小蕾他们的新装配线。”
两人并肩走向电梯间,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中回响。夜色渐深,但整个基地依旧灯火通明,仿佛一颗永不熄灭的星辰,在戈壁深处静静燃烧。
……
与此同时,张小蕾正站在装配车间的控制台前,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
“吴总来了。”她头也不抬地说。
“你怎么知道?”吴浩走进来,手里还拿着那份报告。
“直觉。”张小蕾终于抬头,嘴角扬起一抹得意的笑,“而且我知道你现在肯定有很多问题要问。”
吴浩走近几步,目光落在她面前的机械臂上:“这套自动化系统是你亲自设计的?”
“对。”张小蕾调出三维模型,“我们这次采用的是模块化结构,可以根据不同型号的发动机进行快速切换。装配精度控制在±0.01毫米以内。”
“不错。”吴浩点点头,“效率提升了多少?”
“预计能提高35%,如果再加上AI辅助检测系统,故障率可以降低一半以上。”
苏荷在一旁听得入神。她发现,张小蕾虽然看起来吊儿郎当,但在专业领域,她的专注和严谨丝毫不亚于任何人。
“那你打算怎么测试?”吴浩继续追问。
“明天就安排第一次模拟装配。”张小蕾信心满满,“我已经联系了航空动力组,他们会派专家过来监督流程。”
吴浩满意地点点头:“很好,记住,我们要的不只是速度,更是稳定性。”
“明白。”张小蕾敬了个军礼,“保证完成任务。”
吴浩笑了笑,转身对苏荷说:“你也去观摩一下,多学点东西。”
“是。”苏荷应声。
三人站在装配线前,看着机械臂缓缓启动,发出轻微的嗡鸣声。那一刻,仿佛整个基地的心跳都在同步跳动。
这是一场无声的战争,也是一场永不停息的探索。
而在戈壁深处,属于他们的未来,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