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6章 曾参谈“礼乐篇” 1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也不等乐歌追问,曾参解读道“先生说大周周边的那些国家,人民的素质太差了。虽然他们有君主管理,倒还达不到我们这里没有君主管理的时候,人民的整体素质高。原因在哪里呢?就在于他们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你把这一句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乐歌问道。
    “这个?”
    “你是不是想说教化?”
    “是!乐伯伯!”曾参应道“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教化,所以素质低下。他们那边才那么混乱,比我们这里还要混乱。结合上文,所以必须把这一段放在这里!”
    “嗯!那你再往下读!”
    “好!”曾参答应道。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
    “什么意思?”
    曾参解释道“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当时周朝有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所以,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没有去劝阻他吗?冉有说劝了!没有成功。孔子说唉!难道说祭祀泰山神的季孙氏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林放?林放是你先生的学生么?”乐歌问道。
    “也算是吧!”曾参应道“他是鲁国人!请教过先生。虽然没有正式拜师,可他尊先生为师。”
    “哦!”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比孔子小29岁,也是孔子的学生。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曾参继续往下读他编排的《论语》。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什么意思?”乐歌问道。
    “先生说君子没有什么事情可与别人争的。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君子之争应该是能力之争,并非争名夺利。”
    “为什么要在射箭上面跟别人争呢?”乐歌问道。
    曾参应道“周制上规定有‘射礼’,射礼也是周朝教学大纲上规定的内容。其实!争的不是射箭的技术高低,而是份额!”
    “份额?”
    “份额就是名分、资格、地位的意思。”
    “哦?”
    曾参进一步解释道“只有你有这个能力,才有这个资格、地位!参与到射礼,是对一个人能力的肯定。但是!先生说!事实上射礼已经变成某些人争名夺利的名利场了。所以!先生才有此感叹!”
    “哦?”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什么意思?”乐歌问道。
    曾参翻译道“子夏问孔子《诗经·卫风·硕人》篇里有这么一句‘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就象画画一样,先有白底然后再画画,效果就出来了。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仁德是基础,一个人只有先有仁德,而后才能懂礼的呢?孔子说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子夏!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哦?”乐歌满意地点点头,觉得子夏这个人,还真的很有脑子。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什么意思?”
    “先生这里讲的是传承!”
    “传承?”
    “先生说我知道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现在!它的后代,杞国人熟习夏礼的人少了,不足以来证明我的话了;我知道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现在!它的后代,宋国人熟习殷礼的人少了,不足以来证明我的话了。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殷礼的人不多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哦?”
    “先生感叹!要是有清晰传承就好了!所以!先生才让颜回给他写书,才拼命地刻录古籍!”
    “唉?”乐歌应道“原来孔子让颜回抄书、刻录古籍,是这个意思!是为了传承!保存古籍!不让古籍失传。只有多刻录,才有保存下来的机会。”
    “然也!乐伯伯!”曾参应道。
    “其实!孔子说这话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你把它放在这里的意思!”乐歌道。
    “乐伯伯!您说!”
    “你先生的话意中不仅仅说的是传承,还有就是!你先生孔子他想说的意思是他没有说谎!他说话是有根据的。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们要相信他说的话!是这个意思!”
    “是!乐伯伯!”曾经应道“之所以我把他放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不然!前面都是先生报怨的话,是不是?如何只写先生报怨的话,那么!别人会误解,认为先生就知道报怨。还有!你报怨什么啊?你凭什么报怨啊?是不是?”
    “好!”乐歌叫好道。
    经过曾参这么一解读,好像前面的话就不散乱了,顿时就有了凝聚力。
    两人开始喝茶,之后曾参继续往下读。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什么意思?”
    曾参翻译道“先生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哦?”
    禘音di,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典礼。
    “有人问先生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有哪些,如何去举行禘祭仪式。先生说我不知道。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禘祭,知道这种规定的人,他们应该知道如何治理天下的!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孔子一边说一边指着他的手掌。”
    “哦?”乐歌应和道。
    孔子认为鲁国的禘祭,不值得一看。问题不是说禘祭规定和如何禘祭。而是说不是天子的人也可以去禘祭,这是不合规定的!
    在这里!表现出他的不满!对当时人们禘祭的行为不满!并不是说真的是“知道这种规定的人,他们应该知道如何治理天下的!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那是气话!!
    曾参继续说道“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一样,祭神就像神真的在面前一样。孔子说我如果没有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从这一点可以看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