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5章:预备(两章合一)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一位年迈的老人拉着林晓的手说道:“感谢你们,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从此以后,我们再也不用害怕地震了!”
    接下来的几周里,巡展团队陆续访问了亚洲、欧洲等多个地区。每到一处,他们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沿海城市推广抗台风建筑材料;在工业区介绍如何利用共振原理降低能源消耗等等。
    这些成功的案例不仅赢得了各国政府的高度认可,也为“共振计划”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许多国家主动提出希望能够加强合作,共同推进相关技术的发展。
    与此同时,林晓和江晨还特别注重培养本地人才。他们在每个巡展地点都举办了免费培训课程,教授当地工程师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这些先进技术设备。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技术普及率,也为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的展望
    尽管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林晓和江晨清楚地认识到,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他们需要不断突破自我,探索更多未知领域,才能真正实现“责任科技”的终极目标。
    目前,他们已经开始着手研究新一代“共振计划”技术。这次,他们试图将风系、土系以及其他多种异能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加全面的应用体系。如果成功的话,这项技术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耐心。正如林晓所说:“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需要保持初心,脚踏实地,一步步朝着梦想迈进。”
    而对于江晨而言,他更看重的是团队的成长。“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创造奇迹。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几年后,当他们再次站在国际异能科技论坛的讲台上时,必将带来更加震撼人心的成果。而那个关于和平与希望的梦想,也将随着他们的脚步,逐渐照进现实。
    ###新的挑战
    就在林晓和江晨以为“共振计划”已经步入正轨时,新的挑战却悄然而至。这一次,他们面对的不再是技术上的难题,而是来自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
    随着“共振计划”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许多普通人开始对这项技术产生恐惧和质疑。一些媒体甚至刊登了耸人听闻的报道,称这种技术可能被滥用,导致全球性的灾难。一时间,公众对林晓和江晨的研究态度从最初的赞誉转为怀疑,甚至有人呼吁停止相关实验。
    面对这样的局面,林晓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她从未想过,自己的研究成果会引发如此强烈的争议。而江晨则冷静地分析道:“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任何新技术在初期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我们需要做的是,用事实去证明我们的研究是安全且有益的。”
    为了平息公众的担忧,林晓和江晨决定举办一场公开讲座,向普通民众详细解释“共振计划”的原理及其应用价值。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消除误解,重新赢得大家的信任。
    讲座当天,会场内座无虚席。林晓站在台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他们的研究历程以及取得的成果。当她提到通过“共振计划”成功减轻飞机重量、提升抗震能力等实际案例时,台下的观众纷纷点头表示理解。
    然而,提问环节却让气氛变得紧张起来。一位年长的观众站起来质问道:“你们如何保证这项技术不会落入坏人之手?如果像‘暗影联盟’那样的组织掌握了它,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个问题直击要害,也让林晓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但很快,她便给出了坚定的回答:“我们深知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因此一直在努力制定严格的管控措施。比如,我们正在开发一种智能识别系统,可以自动检测并阻止未经授权的使用行为。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国际合作,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确保每一项成果都受到监管。”
    江晨随后补充道:“更重要的是,我们提出了‘责任科技’的理念。这意味着,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我们必须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技造福人类的目标。”
    最终,这场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虽然仍有部分人持保留态度,但大多数观众表示愿意继续关注和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
    ###智能识别系统的研发
    为了进一步增强“共振计划”的安全性,林晓和江晨着手研发一套全新的智能识别系统。这套系统的核心功能是实时监控所有基于“共振计划”开发的技术设备,并在发现异常情况时立即发出警报。
    经过数月的努力,他们终于完成了初步设计。该系统利用先进的算法,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快速分析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判断是否存在潜在威胁。一旦发现问题,系统会自动切断电源或启动自毁程序,以防止技术被恶意利用。
    然而,测试过程中却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系统的误判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