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本期招生计分三个总队:第一总队,1938年10月10日入校,驻成都南较场,计1597人。分编步兵第一、二、三大队、炮兵大队、工兵大队、骑兵队、辎重兵各一队,分科受训,1940年12月25日毕业,另代训空军学生97人,共计毕业生1693人。在学时间两年;第二总队1939年1月17日招考取录,驻四川铜梁受训,分第一、二、三大队,主要培训步兵,1939年10月毕业,计毕业生1629人;第三总队,1939年春天入校,驻成都北较场,分第一、二、三大队,主要接受适应抗战需要的政治教育和步兵教育。1940年4月毕业,计毕业生1165人,在学时间实一年。合计三个总队毕业生为4287人。
除直属本校的三个总队毕业生外,还有各分校同期培训的第四至第二十总队。这二十个总队总人人数虽无详确统计,却显示了抗战中的本校规模日大,师生众多,俨然恢复了昔日黄埔本校、南京本校的盛况,实际成了大后方培养抗日青年军官的大本营。1940年5月,本期举行毕业典礼也特别隆重。由蒋介石亲自主持,鸣放礼炮,举行阅兵,并向学生授以毕业证书和赠剑。还有党、政、军高等官员和宋氏三姊妹都联袂出席盛会和观礼。这个阵容成了全国团结抗日。的象征,对激励毕业学生奔赴抗日前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第十七期
本期1940年初开始分批招生,计成都本校有三个总队:第一总队1940年4月15日开学,驻于成都本校西较场,计1527人。下分步兵第一、二大队、炮兵队、骑兵队、工兵队、辎重兵队。在学时间两年,1942年4月12日毕业;第二总队1940年5月6日开学,驻于四川铜梁,计1374人。下分三个大队,十二个中队。主要受步兵教育,1941年11月2日毕业;第三总队1940年7月13日开学,驻成都北较场,计1030人。下分三个大队,九个中队,1942年2月15日毕业。三个总队毕业生共为3931人。
本期除属本校的三个总队之外,连同各地分校招收的学生多达28个总队之多,分编为第四至第二十八个总队,分校校址广及四川、陕西、广西、贵州、湖北、云南、新疆、湖南和江西等,师生分布极广。时值1941年12月日本侵略者发动的“珍珠港事变”爆发,促成同盟国与轴心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展。我国战区从早期的节节失利,进而会合英、美盟军并肩对日作战,战局从此日见好转。该期学生毕业后,多开赴前线,参加抗日战争。
第十八期
本期自1941年初陆续招生,直属本校的有两个总队:第一总队1941年4月1日入伍,计1600人。因原校址不足,分驻于草堂寺、青羊宫等地。次年升学后才将步兵大队,工兵大队迁北较场,特科大队迁西较场。1943年2月毕业、毕业生实1215人;第二总队1941年11月25日正式入伍,驻成都南较场,计1237人,分为步兵六队,骑兵一队,炮兵二队,工兵二队,辎重兵一队通讯兵一队,1943年10月8日毕业。本期连同各地分校毕业学生共为十四个总队,七个独立大队和三个独立中队,包括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讯兵及适应抗战亟需之兵种。其分校毕业总人数尚未见确切统计。
本期学生毕业之时,正是八年抗战进入第五、六个年头,全世界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已进入最后决胜阶段。从而本期学生毕业时,一律授以少尉军官衔,其中大多数人走上了抗日战场。
第十九期
本期自1941年先后由各大城市分区招生,本“抢救沦陷区知识青年之旨”,由校本部派员深入各战区加以甄选。各地青年应选后于1942年春天陆续到校。5月成立两个总队于成都草堂寺。12月25日开始入伍生训练,1943年3月分科受训。计第一总队称步科总队,下分七个队,另有炮兵两个队,共为九个队998人,仍驻草堂寺;第二总队称特科总队,下分骑兵一队,炮兵三个队,工兵二个队,辎重兵,通讯兵各一队,计902人,驻西较场。同年12月升学转为正式学生受训,合计1890余人,同时各地分校招收本期学生亦有七个总队和一个独立大队,共为九个总队,一个独立大队,实际人数不明。
1945春,为配合抗战总反攻,适应加强前线部队到基干的需要,曾迭次奉命提前结业,遂于4月初全部考试完竣,4月14日举行毕业礼。不少开赴抗日胜利的日占区参加接收和受降。
第二十期
本期学生于1944年3月在成都南较场入伍。初分为十个队,同年八月分科后,分驻成都本校西较场,南较场,合编为步兵一个大队,辖四个中队,;炮兵一个大队,辖两个中队;工兵一个大队,辖中两个队;通讯兵一大队,辖三个中队。其余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