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本王朱樉,受封秦王,三个月前来到秦川大地上。”
    朱樉站在炼铁教场原有的高台上。对着下面的匠户自我介绍起来。
    朱樉为什么非要露脸?为什么想让全世界都知道自己是啥模样?
    因为他有表现欲。
    所谓爱出风头,就是说的朱樉这种人。
    “三个月来,本王自认为关陕百姓做了很多事情。奈何精力有限,直到现在才关注到你们。”
    朱樉略微停顿,喘口气接着继续。
    “之前本王承诺过你们,想必你们中间有些人已经知道。”
    “不错。”
    朱樉再次停下,又来之前那套说辞,或许是出于习惯。也不只是是不是他喜欢吊人胃口。
    “但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对于匠户,朱樉并不像对待民户与军户一样,一视同仁。因为他还需要匠户们研究机枪大炮。
    这在朱樉的理解中,可以看成是给匠户的压力。
    “老话说的好,付出才有回报。”
    虽然没有一个附和他的人,但朱樉一人表演依然津津有味。
    再次高举拿着图纸的右手。
    “一切都取决于本王手中这张图纸。这是一种新式火铳,你们能造出来,本王的承诺将会兑现。”
    “当然,本王也会给你们时间。”
    朱樉伸出三个手指头。
    “三个月。”
    “从今天开始,这三个月中,你们将享受军户待遇。”
    “本王丑话也先说在前面。咱们也来一个先君子后小人。”
    “如果时间到了,你们没有做出来。那就不要怪本王不体谅你们。”
    见朱樉不在说话,而是朝刘千户招手示意。
    下面的匠户们,这才得到朱樉准确的信息。
    朱樉的说法,他们没有不满,反而都认为是对他们的照顾。
    因为朱樉给了三个月期限。而且这三个中,他们能和军户一个待遇。不仅能吃饱肚子,还能三天吃上一顿荤腥。
    要知道,他们曾经的日子可是备受剥削。吃不饱饭很正常。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社会地位。
    他们知足,他们珍惜。
    见刘千户从朱樉手中接过图纸。并交代几句后,就下台离去。
    匠户们没有热烈的欢迎,只是对着朱樉和赵敏的背影跪地磕头。
    对于这些匠户而言,能遇上这样的王爷,是他们的福分。
    刘千户先是恭恭敬敬的送走了朱樉和赵敏。这才从新回到高台上。
    “王爷仁厚,特意交代本千户让你们享受实饷。等本千户交代完,你们就按照各家实际人数,到千户所领取粮饷。”
    “王爷说了,不论大人,小孩,老人,都统一按照大人标准领取。但是,不能虚报,虚领。一旦查出便是死罪。”
    军户,也就是军人及其家属。他们本应享受国家供养的待遇。
    但是明朝这个时候的军队人数有两百多万。为了缩减军费开支,朱元璋才搞出卫所制度。让各地自己解决粮饷问题。
    这个制度现在看来没有问题。可是随着太平日子渐久,问题就暴露出来。
    卫所军官开始侵占士兵田地,接着私役军士为自己耕种。
    这样就造成士兵及家属,变相成为了军官的奴隶。
    他们朝不保夕,唯有逃亡一条路。
    现在还好,毕竟蒙古人还叫嚣着南下。这时候的军人待遇还算不错。吃饱肚子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大明立国十余年,经过这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多少还是有些家当。
    刘千户最后的话,其实不用说。匠人们也不敢,不好意思虚领。
    能将小孩和老人的粮饷,提高到成年人的标准。已经是朱樉仁慈的表现了。在虚领,就是不知好歹,死不足惜。
    激动,匠户们再次跪地磕头。
    “谢王爷。”
    刘千户接着继续。
    “这张图纸,等会儿我会让人拓印十份发给你们。你们可记住了,这张图纸被秦王列为最高军事机密。接触过的人,就算有人要你的命。也不能轻易说出去。”
    “明白了吗?”
    在刘千户询问时,匠户所同时大喊起来。
    “明白。”
    刘千户走了。
    这几百匠户并没有按照刘千户所说,先去通知大家领粮饷。
    而是开始自行商量,由那些人参与到这次的研究制造中。
    “二爷,您老发话吧!”
    杨二娃不仅因为年岁长,而且制造兵器的技术也是一流。匠人们都服他,尊重他。
    杨二娃开口道“这次事关整个陕西的匠户,我看还是尽量多一些人参与进来。”
    匠户们因为地位低,所以更团结。
    杨二娃的意见,很快被这些人接受。
    的确,他们不知道半路会不会不在让人参与。小心驶得万年船。
    “杨二娃。”
    这时,一个百户在远处喊到。
    杨二娃应了一声,便走过去行礼。
    “免了,这东西交给你了。你可要好自珍重。”
    百户说完就不在多说,转身离去。
    杨二娃等百户走后,走回匠人们围成的圈内。
    当着大伙的面,他打开图纸。
    只看了一眼,杨二娃立即合上。
    “这是王爷所画的那张图纸。”
    之前杨二娃在朱樉手中见过。对于他这个年纪的匠人,图纸这东西一眼便能看出并肯定。
    听到杨二娃说,他手里就是朱樉要求他们造的东西。立刻就严肃起来,甚至非常恭敬的面对图纸,仿佛朱樉就在他们身边一样。
    “老五,我们中间,就你最懂火铳。你来挑人。”
    杨二娃对着叫老五的人开口。
    虽然他立刻将图纸收好,紧紧护在胸前。匠人们见次立刻散开,只见有十数个健壮的青年匠人,主动走到他身边,将他保护起来。
    从他们流畅的动作中,就能看出。他们不是第一次经历这种重要的任务。
    老五也不客气,他在五六百匠人之间穿梭。
    很快就选出连他和杨二娃在内,一共九十九人。
    九,这个数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认为是极数。也被看成最吉祥的数字。
    具体追溯起来,应该是盘古开天地之时。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而他们又是匠人,是手艺人。更加尊重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