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结局 第十四章 突围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人逼他去修长城,他似乎也没掉队,至于爹妈死光,毫无生路等情况,跟他都没关系,而且在此之前,他还是吃皇粮的,实在没法诉苦。
    所以这个人造反的动机,是比较值得怀疑的。
    参加起义军后,张献忠的表现还凑合,跟着王嘉胤到处跑,打仗比较勇猛,打了一年,投降了。
    因为杨鹤来了,大把大把给钱,投降是个潮流,张献忠紧跟时代潮流,也投了降。
    当然,后来他花完钱后,又顺应潮流,造反了。
    此后的事情,只要是大事,他基本有份,三十六营开会、打进山西、打进河南、被人包围、向王朴诈降、又被人包围、向陈奇瑜诈降,反正能数得出来的事,他都干过。
    但在这帮头领里,他依然是个小人物,总跟着别人混,直至这次会议。
    他驳斥了许多人想逃走的想法,是很有种的,但除了有种外,就啥都没有了,因为敌人就在眼前,你要说不逃,也得想个辙。然而张献忠没辙。 于是,另一个人说话了,一个有辙的人:
    “一夫犹奋,况十万众乎!官兵无能为也!”
    李自成如是说。
    李自成,陕西米脂人,万历三十四年生人。
    这里有个比较凑巧的事,李自成跟张献忠,是同一年生的。
    而且这两人的身世,都比较搞不清楚,但李自成相对而言,比较简单。
    根据史料的说法,他家世代都是养马的,在明代,养马是个固定职业,还能赚点钱,起码混口饭吃,生活水准,大致是个小康。
    所以李自成是读过书的,他从小就进了私塾,但据说成绩不好,很不受老师重视,觉得这孩子没啥出息。
    直到有一天。
    这天,老师请大家吃饭,吃螃蟹。
    当然,老师的饭没那么容易吃,吃螃蟹前,让大家先根据螃蟹写首诗,才能开吃。
    李自成想了想,写了出来。
    老师看过大家的诗,看一首,评一首,看到他写的诗,没有说话。
    因为在这首诗里,有这样一句话:一身甲胄任横行。
    这位老师是何许人也,实在没处找,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人物,因为在短暂犹豫之后,他说出了一个准确的预言:
    你将来必成大器,但始终是乱臣贼子,不得善终!
    但李自成同学的大器之路,似乎并不顺利,吃过饭不久,他就退学了,因为他的父亲去世了。
    没有经济基础,就没有上层建筑,李自成决定,先去打基础,但问题是,他家并不是农民,也没地,种地估计是瞎扯,所以他唯一能够选择的,就是给人打工。
    这段时间,应该是李自成比较郁闷的时期,因为他年纪小,父亲又死了,经常被人欺负,有些地主让他干了活,还不给钱,万般无奈之下,他托了个关系,去驿站上班了。
    李自成的职务是驿卒,我说过,驿站大致相当于招待所,驿卒就是招待所服务员,但李自成日常服务的,并不是人,而是马。
    由于世代养马,所以李自成对马,是比较有心得的,他后来习惯于用骑兵作战,乃至于能在山海关跟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打出个平手,估计都是拜此所赐。
    李自成在驿站干得很好,相比张献忠,他是个比较本分的人,只想混碗饭吃。
    崇祯二年,饭碗没了。
    我说过很多次,是刘懋同志建议,全给裁掉了。
    刘懋认为,驿站纰漏太多,浪费朝廷资源,李自成认为,去你娘的。
    你横竖有饭吃,没事干了,来砸我的饭碗。
    但李自成还没有揭竿而起的勇气,他回了家,希望打短工过日子。
    我也说过很多次,从崇祯元年,到崇祯六年,西北灾荒。
    都被他赶上了,灾荒时期,收成不好,没人种地,自然没有短工的活路,此时,李自成听说,有一个人正在附近招人,去了的人都有饭吃。
    他带着几个人去了,果然有饭吃。
    这位招聘的人,叫做王左桂。
    王左桂是干什么的,之前也说过了,作为与王嘉胤齐名的义军领袖,他比较有实力。
    当时王左桂的手下,有几千人,分为八队,他觉得李自成是个有料的人,就让他当了八队的队长。
    这是李自成担任的第一个职务,也是最小的职务,而他的外号,也由此而生——八队闯将。
    一年后,王左桂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攻打韩城。
    他之所以要打这里,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因为韩城的防守兵力很少,而且当时的总督杨鹤,没有多少兵力可以增援,攻打这里,可谓万无一失。
    判断是正确的,正如之前所说的,杨鹤确实没有兵,但他有一个手下,叫洪承畴。
    这次战役的结果是,洪承畴一举成名,王左桂一举完蛋,后来投降了,再后来,被杀降。
    王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