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 第十九章 冤案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因为他过分看重了刑法的力量,而没有注意从各方面加强制度上的完善,一味的猛打猛杀,虽然在他统治时期,贪污现象很少,但他死后,明朝的贪污却十分严重,我们后面还要讲到。
    朱元璋给官员的待遇很低,很多人认为是故意虐待官员。但我在分析明朝初期俸禄制度后发现,这个看法不一定是正确的,朱元璋制定的俸禄标准应该是经过仔细计算的,这些俸禄是足够明初的官员们生活的。只不过他没有考虑到官员除了自己一家吃饱外,还要养活办事员,还有一定的人际往来,而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原先的俸禄是不够的。
    也许有人会问,朱元璋如此精明,怎么会想不到这些呢,可是就实际情况看,在这些问题上,朱元璋确实是缺乏远见的。
    比如他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孙挨饿,规定凡是自己的子孙,一律不允许出去工作,就算没有官做,也只能在家吃俸禄,由于自己要过饭,而且家破人亡,朱元璋对自己的亲戚十分看重,他制定的世袭爵位制度对子孙们做了充足的打算,即使是象刘备那样,不知是中山靖王多少辈打不着的子孙,他也预留了爵位,并准备了相应的俸禄。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到了一百年后,他的子孙们已经繁衍到了几十万人之多,朝廷一个省的粮食来养活他们都不够,最后某些皇子皇孙得不到粮食,又不能出去工作,就活活饿死在家里。这就是所谓的好心办坏事吧。
    我想,这样的分析和评价对朱元璋来说应该是公平的。
    【李善长的结局】
    在朱元璋整肃官吏的同时,另一个大案——胡惟庸案也在进行中,这个案件并没有因为胡惟庸的死亡结束,它仍然延续着,不断有某人因为另一某人的供词被杀,何处是个头?
    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长还活着,他与胡惟庸是亲家,而且他弟弟李存义是板上钉钉的同党,朱元璋考虑到他在朝廷中的巨大影响力,不但没有杀他,连他的弟弟李存义也免死,放逐到崇明岛(今上海崇明岛),这应该算是很大的恩典了。
    然而李善长很明白,自己活不了多久了。他太了解朱元璋了,自己毕竟还是或多或少参与了谋反,以这个人的性格绝不会放过自己。
    朱元璋,来杀我吧!首级任你来取!
    洪武二十三年(1390),李善长家里修房子,他已经不是当年的丞相了,不能再呼风唤雨,但总得找人修啊,难道要自己动手?
    他想到了带兵的汤和。
    汤和是他的老乡,也是他的好友,他向汤和请求借三百士兵当劳工。这似乎是一件平常的事情。然而有一件事是他绝没有想到的。
    汤和出卖了他。
    在借给李善长三百士兵后,汤和立刻密报了朱元璋,朱元璋又一次对李善长动了杀机。
    应该说三百人实在是干不了什么的,而且兵还是汤和派出去的,不会听李善长的指挥,即使如此,这件事情已经足以成为骆驼背上的第一根草了。
    这样看来,汤和能够活到最后,实在是有他的道理。
    老眼昏花的李善长似乎是嫌自己活得太长,他立刻犯了第二个错误。
    他的亲信丁斌因为犯法应该被流放,李善长却上书为丁斌求情。朱元璋又一次愤怒了,你以为自己是谁!我处理犯人还要你来管吗?他下令不再流放丁斌,却没有释放他,而是将他关到监狱里,日夜拷打。朱元璋相信,李善长身上一定有着某些秘密,而这个秘密丁斌一定知道。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
    李善长所作所为对得起丁斌,丁斌却对不起李善长。
    他供认了李存义与胡惟庸共同谋反的细节。朱元璋当机立断,把李存义抓了回来,还是严刑拷问,李存义于是又供出了他劝说李善长的情况,而李善长的那句“汝等自为之”也成为了朱元璋嘴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句之一。
    骆驼就要倒了,再加一把稻草吧,到了这个时候,稻草是不难找的。
    李善长的家奴经过仔细的分析,认为时机已到,落水狗不打白不打,打了不白打。他们合谋以受害者的身份向朱元璋申述,自己长期受到李善长的欺压,并状告李善长积极参与胡惟庸谋反,并且将时间地点说得相当清楚,虽然以他们的身份似乎不太可能知道得这么清楚。但在当时,这一点并不重要。
    此时凑热闹的人也不断的多了起来,御史们纷纷上书,弹劾李善长,从上朝时不注意礼节到贪污受贿,罪名无所不包,似乎恨不得控诉他修建房子过程中砍伐树木,破坏了环境。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一个绝对与办案八杆子打不上边的部门也在李善长身上踩了一脚,说来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这个部门是钦天监,主要负责天文历法,无论怎么也想不到看天文的还能插一脚,但他们确实做到了,可见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他们向朱元璋奏报,最近出现星变,是不吉利的预兆,然后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当移大臣”。
    要什么来什么,真是不能不服啊。
    李善长活到头了,别说什么铁券,就是钻石券也救不了他。
    追随你几十年,终于到了终点,我不能再陪你了,自己走完这条路吧。
    不管怎么说,李善长都没有谋反的理由,他的儿子娶了公主,他本人不但是朱元璋的亲家,也是第一重臣,即使胡惟庸谋反成功,他最多也只是第一重臣,有谋反的必要吗?
    朱元璋自然知道李善长没有必要去谋反,但他却有必要杀掉李善长。
    念及李善长跟随自己多年,在临刑前朱元璋见了李善长最后一面。
    朱元璋坐在自己的宝座上,看着跪在下面的李善长。
    这个人曾经是我最信任的部下,现在我要杀他。
    李善长跪在地上,抬头望着朱元璋。
    这个人曾经是我最真诚的朋友,现在他要杀我。
    还能说什么呢,什么都不用说了。
    李善长看着朱元璋,几十年前,他投奔了这个人,他们彻夜长谈,相见恨晚,共同谋划着将来的远大前景。那一年,李善长四十岁,朱元璋二十六岁。
    他向现在的皇帝朱元璋叩头谢恩,走出了大殿。
    李善长走上了刑场,他最后看了一眼天空。
    今天的天气真好,天很蓝。
    他突然想到,三十六年前,他走进朱元璋军营的那天,似乎也是个晴朗的天气。
    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杀李善长,夷其三族。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