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九十五章 孙权的选择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夜色笼罩之下,皓月的光芒仿佛都被厚厚的云层给遮盖了。
    厢房里,油灯下。
    孙权跪坐案前,手中一卷书,正在津津有味的看着,这书是来自明国了,上面是撰写的是明国的一些朝政政策。
    他最近比较喜欢看这类型的书籍。
    明朝廷和汉室不一样,明朝廷有高度的言论自由,同样在的书籍管制方面也没有太过于讲究,他们更加注重一个知识流通。
    而且明朝廷境内的学堂众多,学子们常常能高谈阔论,谈论政治,所以很多人会撰写一些随手的手札,把明朝廷的政体给录入其中。
    有能力的人还会因此出一些书籍。
    随着造纸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在造纸成本上是越来越小,也让纸张被更多的人用得起,以如今的造纸规模而言,淘汰那些木简和竹简,也只是几十年时间就能做得到的事情。
    而更随着活字印刷术的越来越先进,让印刷书本的成本也便越来越小了,出书对于很多知名的大儒而言,将会变得更加简单了。
    明朝廷从来不限制任何人出书的,在牧景看来,知识传承,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传承不应该被任何事情,任何人所阻拦。
    所以江东境内,也流传不少明国流出来的书籍,而孙权最喜欢收藏,他甚至会派遣一些人,专入明境之内,收集这些书籍。
    “制度?”
    孙权看的这一本书,名为鸿都语录,也就是一些鸿都门学的学子的,在高谈阔论的时候,被人记录下来的一些语录。
    这里上面的一些信息,让孙权打开眼界:“明朝廷的制度,明显比汉室更加的好,更加的能治理这天下啊!”
    “可惜了,我们江东不能学,若能学之,何愁江东不盛也!”
    他发出这样的感概,是他看到了不一样的政体之下,带来的生机勃然。
    吴国虽建国。
    但是体制还是老的,还是汉室的根底,不过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的。
    如果没有对比的情况麾下,他还是认为如今的吴国还是不错了,孙坚打下来了根基,孙策在治政和大局观都非常好,在开疆拓土之上,更是勇猛精进。
    然而在又了明朝廷的对比之后,他却不这么看了,明朝廷的政体,让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一些希望。
    如果可以,他倒是希望能在江东,进行一场如同明朝廷一样的变法改革,但是他心中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江东的世家豪门的根基更加的深厚可怕,而且孙氏一族也没有牧景那种权势。
    牧景最大的不一样,是他麾下的兵马,组建起来的时候,当时是以普通百姓,大部分的农民,黄巾起义的流民,作为根基,而建立起来的。
    这些人和世家门阀是截然不同的,绝不会同流合污,所以牧景能稳稳的把持军队,然后才会对那些世家门阀动手。
    另外牧景的手段,也不是他能学会的,有需要的时候,能够快刀斩乱麻,但是应该慢下来的时候,他们又能温水煮青蛙。
    这种恰到好处,就真的是捏住了世家门阀的底线,让他们带有希望,却又不得不去迎接明朝廷的变法。
    即使这样,明朝廷所面对的困境,也是非常大了,自古变法改革,就没有不流血的。
    明境之内,尚且如此。
    若是江东境内,他只要表现出这点心思,那就立刻会有人推翻他了,再说,他还不是老大,只是老二,人家逼迫之下,甚至能让孙策斩了他。
    所以他也只能感概一下,可没有这份底气。
    “笃笃笃!!!”
    这时候敲门声从外面响起来了。
    “进来!”
    “殿下,有客人求见,上了拜帖!”
    “正经八百的拜访?”孙权看了看拜帖,略显得有些的意外:“他是从正门进来的吗?”
    “后门!”
    “我就说,他没这么光明正大,让他进来吧!”孙权冷笑了一声。
    “是!”
    很快一个穿着斗笠的黑衣人,仿佛把自己的身躯融合在的黑暗之中,步伐之间都是轻盈的,即使你感受到他在身边,好像都摸不清楚他的位置。
    走进来之后,在油灯的映照之下,才把这道影子折射出来。
    “下去吧!”
    孙权屏退左右,道:“我书房方圆十米,不许任何人靠近,有违令者,杀无赦!”
    “是!”
    这些亲卫都是孙权的嫡系,他自小就聪颖,父亲还在的时候,就给予他不少的权力,让他培养自己的嫡系,所以他身边也有一批忠于自己的人。
    甚至在吴国朝堂之上,也有不少的支持者。
    孙权站起来,走上一步,看着黑影,道:“你们明朝廷的人,也敢这么光明正大的投上拜帖吗?”
    来人正是明朝廷的使者。
    他见过一次。
    但是那一次,谈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