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九章 封国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董俷哑然而笑,“我去哪儿猜啊,快点说……我还要去上朝。”
    董冀脸色一肃,轻声道:“此人姓荀,来自颍川。真名应该是荀适,乃那许昌荀攸的次子。”
    董俷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董冀接着说:“不仅是这嬴适,孩儿还发现了好几个和嬴适情况相似的人物。其中有一个侯霸,年仅十五岁,如今是郡学二年生,品学兼优,于兵事政务,有不俗造诣,而且武艺不差。”
    董俷不由得来了兴趣,“这侯霸,又是何方神圣?”
    “嘿嘿,说出来一定会吓爹爹一跳。这侯霸本名夏侯霸,沛国谯县人,乃征西将军夏侯渊之子。”
    “啊?”
    董俷这一下,还真的是吃惊了!
    荀攸的儿子加入郡学也就罢了,夏侯渊的儿子……
    他们加入长安郡学的时候,正是弹汗山大战结束,郡学刚产生的时期,董俷当时并不在长安。没想到啊,真的是没想到。那边双方打得是不亦乐乎,可是对方的后裔却在己方求学?
    听上去这件事情非常的荒唐。
    但仔细一想,这似乎有符合了那些世家门阀一贯的风格: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说明了一件事:董俷在三年前,自从打完了弹汗山会战之后,就已经获得了世族的认可。当然了,如于荀攸夏侯渊都很是曹操的重臣,自然不会有贰心。可这并不代表,他们身后的家族会允许他们不计后果的蛮干。打到了如今这种程度,关东世族也必须要考虑出路。
    董俷问道:“军师怎么说?”
    董冀不动声色的回答:“军师说,随他们玩儿吧,这是好事!”
    “既然如此,那你也不要声张。不过要多留心一些这些人,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另外,给我加紧查询宫孙的来历……娘的,你那姐姐,如今不晓得有多少头狼,都红着眼睛看呢。”
    董冀一笑,躬身应命。
    这是泰平二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农历腊月三十。
    过了今天,就要进入泰平三年。一眨眼的功夫,刘辨登基,已经快有三个年头,时间可真快啊。
    满朝文武,汇聚一堂。
    董俷心里很轻松,跪坐朝堂之上,等候刘辨上朝。
    如今,他不仅仅是三军大都督,同时还担当着光禄勋和司空的头衔,无人可以和他比肩。
    以不过三十三岁的年纪,已经位极人臣。
    这在朝堂上是非常少见的事情……
    董俷也没什么事情,实际上也不可能有什么事情。因为这政务大都是有承明殿掌控,一应大小事情,在上朝之前就解决完毕。朝会,其实就是一种形式,所有人对此也都心知肚明。
    手插在大袖里,虽是跪坐,却依旧显得鹤立鸡群。
    也难怪放眼整个朝堂上,怕是再也没有人,能如同董俷这样可怕的身高了。
    刘辨这两个月也是非常的开心。
    不管怎么说,佛教能够立足中土,终归是一件好事情。
    中常侍杨谦站在丹陛之上,尖着嗓子高声喊道:“有本早奏,无事退朝!”
    话音未落,从朝班中走出一个三十出头的男子,匍匐行礼之后,恭声道:“启禀万岁,臣有本奏。”
    “有本呈上!”
    董俷认得这男子,是一名宗室子弟,名叫刘祯,表字公干,是兖州东平国人。
    其父刘梁,曾拜尚书令,野王令。是灵帝初期的一位有名大儒。因当时世人多以利益而交往,以邪曲而相党。于是著书《破群论》,在党锢之禁和十常侍横行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而刘祯本人,也颇有才华。
    今年郑玄在北海国讲学时,点评出建安七子。这刘祯也位列其中之一,同时也是继董俷之后,汉室又一五言句大家。著有《公燕诗》,虽然无董俷诗词那般流传甚广,但也非常不俗。
    到长安之后,行为并不彰显。
    他站出来,又有什么事情?
    “启禀圣上,今圣上授之天命,已有三载。三载中,先有大都督雒阳大捷,夺回东都旧地,又有风调雨顺,百姓安康。臣常思之,汉室将兴,武功侯功不可没。如今有兴教化之事,更为千秋大业。列侯诸将,皆南与大都督比肩,若无奖赏,又如何彰显圣上之英明与大度?”
    咦,居然是吹捧我的?
    董俷不由得眯起了眼睛,向刘祯扫了一眼。
    事有反常即为妖,我和这刘祯又不认识,无缘无故的吹捧我,这里面肯定是有不正常的地方。
    下意识的,向刘辨看去。
    刘辨显得很高兴,点头道:“爱卿所说不差!朕有今日,大都督功不可没,不能不有所赏赐。”
    停顿了一下,“以爱卿之见,当以何封赏为好?”
    刘祯似乎是想了一下,然后大声说道:“臣以为,以大都督之功勋,封侯拜相不足以彰显其功勋。当以封国,请皇上斟酌。”
    董俷的脑袋,嗡的一下,懵了!
    封国?
    这家伙居然要让我封国?
    什么是封国?所谓封国,说穿了就是称孤。
    诸侯,只能是侯,而称不得孤。但是若有封国的话,不但是领地增加,同时能开府仪同三司,并且拥有自己的属臣。在此之前,朝堂上陈宫等人虽以董俷为主,却始终是汉室的官吏。可一俟董俷封国称孤,那么就必然少不了建设自家的班底。说通俗一点,就是董俷被封以王侯。
    自汉以来,有封国者,多是汉室宗亲。
    以外姓人封国,也并不是没有。比如高祖时期的一字并肩王韩信……当然,那不是一个好例子。
    董俷就知道,这刘祯不会无缘无故的说好话。
    但是却万万没想到,刘祯会为他请求封地。一时间,董俷有点反应不过来了,看着刘祯发呆。
    刘辨显然也没有想到刘祯会提出这么一个建议。
    呆愣了片刻之后,突然间笑了起来:“以董卿之功勋,封国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朕本来也在考虑,给董卿什么样的封赏。刘卿家既然提出来了,朕以为这件事就这么决定了吧……杨谦,传朕旨意,册封三军大都督,光禄勋司空董俷,为凉国公,配享汉初诸侯王之制。”
    董俷总算清醒过来,沉吟了一下之后,呼的长身而起,沉声道:“启禀万岁,请恕臣不能接受。”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