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影响深远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活,追求“侘(わび)”的审美意识,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块僻静的处所,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
    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这种美意识引进“茶汤”中来,使“清寂”之美得到广泛的传播。
    茶道之茶称为“侘茶”,“侘”有“幽寂”、“闲寂”的含义。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
    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
    而“和敬”这一伦理观念,是唐物占有热时期中衍生的道德观念。
    自镰仓以来,大量唐物宋品运销日本。
    特别是茶具、艺术品,为日本茶会增辉。
    但也因此出现了豪奢之风,一味崇尚唐物茶会,轻视倭物。
    热心于茶道艺术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人,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认为本国产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朴素、清寂之美。
    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
    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
    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
    凡此种种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千利休居士曾经说过“和敬清寂”这四个字就是茶道的根本。
    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当我们进入茶室之中品尝一碗茶时,无论是客是主,“请先”,“请慢用”以及种种的言词,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蕴含的“和”之意。
    在现代人的价值观中,总是认为茶道是十分繁琐以及复杂的事情,很都人认为“就算是在自己家里,就算是一个人也可以喝茶。”
    但是,在茶道的本质中,和所代表的真谛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只要随时随地的从内心去体认茶道里的「和」,必定可以了解到和的真谛。
    古代的习俗,经过了多少世代而流传了下来,保存了数百年来的美感。
    对于自然的爱好,以及随着四季的变迁,以古老的习俗来做内心与内心的相互沟通,这就是“和”的感觉。
    的确,现代人的我们对于自然的感受是被动的,但是人们却拥有对于美的极纤细的感受性。然而将此心性再加以提炼,就是所为的“茶の味”,也就是茶道的精神。隐藏在茶道具中间的艺术性,以及种种布置,摆设以及茶之汤,果子等,仿如带有生命力的纤细感,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和”的精神为基础。
    说到敬,则是对于长辈的尊敬,同时也代表了对于友人与同侪间的敬爱
    。以和而敬,从此开始便展开了茶道的真髓。
    而清,则是清净,清洁的意思,也是茶道的种种礼仪,做法中十分强调的部分。
    许多人认为茶之汤中,一定要使用古老的器物,注重是那个时代的哪个大师所做,以及是否是那个时代的那个名人所用过,总是把古老摆在所有事物之前,事实上这是错误的观念,其实最注重的应该是清洁,在利休百首中也咏道“水与汤可洗净茶巾与茶筅,而炳杓则可以洗净内心”。
    由清而静,也就是所谓的“静寂”,就如在不受外界干扰的寂静空间里,内心深深的加以沉淀的感觉。
    而寂乃是茶道中的美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静”的同时,能观察自己知足的内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让自己内心沉淀,此乃是禅学中所生之思想,也乃是对于人生的最佳解答。
    至于日本茶道的发展历程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代:
    因为中国是茶的祖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传播时较早地传入日本列岛。
    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千多年来绵延不断。
    汉魏两晋南北朝以迄隋,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进而逐渐发展,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是奈良、平安时代。
    据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初期。
    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
    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些茶树。
    与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同船回国的弘法大师空海,在日本弘仁五年(公元814)闰七月二十八日上献《梵字悉昙子母并释义》等书所撰的《空海奉献表》中,有“茶汤坐来”等字样。
    《日本后记》弘仁六年(公元815)夏四月癸卯记事中,记有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国,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煎茶供奉的事。
    永忠在宝龟初(公元770年左右)入唐,到延历二十四年(公元805年)才回国的,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
    嵯峨天皇又令在畿内、近江、丹波、播磨各国种植茶树,每年都要上贡。
    《拾芥抄》中更近一步说,在当时的首都,一条、正亲町、猪熊和大宫的万一町等地也设有官营的茶园,种植茶树以供朝廷之用。
    日本当时是如何饮茶的?从与永忠同时代的几部汉诗集中可以发现,日本当时的饮茶法与中国唐代流行的饼茶煎饮法完全一样。
    《经国集》有一首题为《和出云巨太守茶歌》描写了将茶饼放在火上炙烤干燥(独对金炉炙令燥),然后碾成末,汲取清流,点燃兽炭(兽炭须臾炎气盛),待水沸腾起来(盆浮沸浪花),加入茶末,放点吴盐,味道就更美了(吴盐和味味更美)。
    煎好的茶,芳香四溢(煎罢余香处处薰)。
    这是典型的饼茶煎饮法。
    这一时期的茶文化,是以嵯峨天皇、永忠、最澄、空海为主体,以弘仁年间(公元810-824)为中心而展开的,这一段时间构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界称之为“弘仁茶风”。
    嵯峨天皇爱好文学,特别崇尚唐朝的文化。
    在其影响下,弘仁年间成为唐文化盛行的时代,茶文化时其中最高雅的文化。
    嵯峨天皇经常与空海在一起饮茶,他们之间留下了许多茶诗,如《与海公饮茶送归山》。嵯峨天皇也有茶诗送最澄,如《答澄公奉献诗》等。
    ……
    ……
    ……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