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一个微胖老菩萨(二)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杨柳小蛮腰”,而不是水桶腰,也就说明了,唐朝的审美并不是崇尚胖。
    而事实上,关于杨贵妃的身材身材,相关文献中是有记载的,据推测,杨贵妃的真实身高为165c体重为68kg,所以,她其实还是算是一个很苗条的人,因为就算以现代标准来看,这种身高和体重也绝不是一位肥又胖的人,最多只能算是丰腴。
    再加上像是《开元天宝遗事》说她“素有肉体,至夏苦热”。
    所以说杨贵妃就算再胖也不可能胖到哪里去,顶多是微胖而已。
    如果大家不信的话,那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篇文献,根据《杨太真外传》记载,杨贵妃是“微有肌也”什么是“肌”,《说文解字》说:“肌,肉也。”
    而唐人诗句里出现的“肌”多指肌肤,如杜甫《丽人行》里云“肌理细腻骨肉匀”,杜牧《阿房宫赋》云“一肌一容”,李朝威《柳毅传》云“肌肤之所浸渍”。
    所以“微有肌也”就是说稍微有点肌肤,可见就是微胖。
    况且我们知道,杨贵妃经常要跳《霓裳羽衣舞》,如果身材过于肥胖,是无论如何也跳不动的。
    至于说她体胖惧热,更是事出有因,同样是《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宿酒初消,多苦肺热”,她有肺热的毛病,所以清晨经常要到花园里去吮吸露珠,滋润喉咙。
    另外,每到夏天,她还要在嘴里含一块清凉的玉鱼。
    这些材料都说明杨贵妃根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胖,只是微胖而已,至于说她“体胖惧热”,很有可能是一些人羡慕嫉妒恨的推论。
    因为微胖基本是不会太热的,之所以体热是因为她自身体质的原因,我们不可把二者习惯性地联系起来。
    还有,像之前所说,现在我们今天常使用一个成语,就是“环肥燕瘦”。
    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
    经过专家考证,这种说法始于苏轼。
    他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写道“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增!”于是“环肥燕瘦”这一成语便流行开来了,这样二者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知道苏轼本人的体形不算高大,且非常喜欢吃肉,所以肥胖是免不了的。
    他的肥胖是出了名的,为此还多次遭到别人的调侃。
    苏轼在这里突出“环肥燕瘦”,恐怕也是因为自己体胖,故想把杨贵妃引为“同调”吧!
    但我们知道,苏轼是宋朝人,而杨贵妃是唐朝的,所以他无论如何是没有见过杨贵妃的,因此他臆想杜撰的可能性比较大。
    而李白则是见过杨贵妃本人的,他也写诗描写过杨贵妃的美。
    如在《清平调三首》的第二首写道“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依红装。”
    赵飞燕的身材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能够跳“掌上舞”,可见是多么的苗条。
    而李白在这里将杨贵妃比作赵飞燕,如果杨贵妃果真很胖的话,李白把她比作赵飞燕多少是有些不合适的,还有点讽刺意味。
    既然如此,杨贵妃为何不发怒呢?我们知道李白写完诗以后,杨贵妃还是很高兴的。
    所以由此可见,又有许多人推测,杨贵妃其实不胖,至少远远达不到胖的程度。
    至于后世之所以产生唐朝以胖为美的推论,他们给出的结论是,因为人们对于唐朝以肥与胖为美的误解是源于唐朝的绘画像中的女子大多都是胖的,所以大家才会产生这个错觉。
    可世界上,虽然唐朝绘画中的女子确实是画得胖,但这并不是因为这些女子是真的胖。
    因为唐朝的绘画多以写意为主,在食物匮乏的古代,胖是生活优越的表现,越胖就越说明财大气粗。
    所以,唐朝并不是以胖为美,而是以胖为尊。
    其实并不仅仅只是中国古代,我们如今见到的欧洲近代绘画中的人物也是画得胖,看起来就一副非常有钱,非常贵气的样子,所以,绘画中的胖,并不代表是真的胖,而是丰腴。
    要知道在那个以胖为尊的年代,如果一位画家把人物画得瘦了,雇主都不乐意你把人画这么瘦,你这意思不是说我家里没钱,吃不起好的吃食吗?
    而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能请得起画家为自己画像的,多也是手里也是不差钱的主,所以也就导致画像中的人物普遍偏胖。
    其次,我们熟知大唐朝鼎盛时社会的风气开放,流行丰满的胸部,穿的也是齐胸襦裙装,除了胸以外没有显示身材的地方,所以当时的女性在胸部也是下足了功夫。
    这种裙装分两种,但是普遍是对襟的齐胸襦裙范围更加广泛一些。
    再加之,关中人脸盘比较大,所以也显得人更加肥胖,好像襦裙下藏了个大水桶腰似的,其实呢,襦裙下藏的是小蛮腰。
    另外,唐朝绘画中的女子也并不是整个唐朝时期都是画得胖,在初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