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进的时候,人类来自于生理上对死亡的恐惧终于压倒了士兵对胜利的渴望,后方的苏军士兵掉头就像后方跑去。这时就连挥舞着手中手枪的政委同志的话也不管用了,在击毙几名比较靠后的正在后退的士兵也没有作用之后,这些压阵的政委们只好也向最后面的防线撤去。
不过这没有算完,德军第100步兵师的先头部队根本就没有在这些阵地上停留,直接跟着逃跑的苏军士兵像苏军的最后一道防线杀去。
本来要是苏军正常抵抗,德军正常进攻的话。苏军的阵地丢的不会这么容易。因为阵地上密布着各种铁丝拌网还铺设了各式各样的地雷。但是德军由于已经被围困在了斯大林格勒,这将进两个月已经没有发动过进攻了。苏军的指挥官心里多少就有了些松懈,而且昨天因为方面军下达的命令上说马上要对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为了防止这些防御设施阻碍部队的进攻道路,最前线的部队指挥官就下令拆除了这些东西。谁承想这刚拆完这些东西,德军立刻就趁夜摸了上来来。
苏军的第三道防线已经是最后的一道屏障了,在后撤苏军的冲击下,守卫在这里的部队也都被搞的人心惶惶。当德军部队跟着苏军士兵一起杀入战壕中开始用冲锋枪扫射时,第三道防线的苏军也开始出现了动摇。慢慢的当有人开始从战壕中爬出向后方跑去时,整个苏军阵地就彻底崩溃了。战场上什么事情都不能有人带头,进攻时这样,逃跑更是这样。此时苏军的军官的命令因为夜色也不再管用了,而那些政委们更是被拦住去路而感到惊慌的苏军士兵用刺刀捅死在地上。
因为此时苏军撤退士兵的心目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快跑,能跑多快就跑多快,什么军官的命令,祖国的荣誉都让他见鬼去吧。不过苏军的士兵越是这样想,德军第100轻步兵师就越是追击的紧。
从马马耶夫岗苏军的阵地出发,德军第100轻步兵师的部队像赶鸭子似地把苏军的部队向东驱赶了五公里(一直追了1小时啊!),直到苏军的部队从结着厚厚冰层的伏尔加河上撤到了对岸,德军第100步兵师的先头部队才算的停止了追赶。因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把俄国人赶过伏尔加河,然后占领苏军在河西岸的火箭炮炮兵阵地。
苏军就在距离马马耶夫岗大约两公里的位置设置了一个火箭炮炮兵阵地,也都是刚运来不久准备总攻斯大林格勒里的德军所使用的,谁承想由于这些在当时算是相当先进、实用的而且好不容易才运到前线来的132毫米bm-13-16火箭炮都成了德国人的战利品。(也就是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的研究甚至可以追到沙皇时期,当时的一群有开拓精神的科学家和航空工作者在航空和火箭领域做了很多在当时很前沿的科学研究和实验,里面就包括了固体火箭发动机以及其在军事中的应用,但是因为许多问题和因素,直到1939年才造出第一辆火箭炮发射车,也就是举世闻名的bm-13-16喀秋莎火箭炮,绰号斯大林管风琴。
而发现这些火箭炮的当然是刘七,刘七为了选择晚上偷袭的地点特意是用意识雷达一段一段的放大扫描了苏军的阵地。当看到这里的情景是刘七登时心就蹦蹦的跳了起来,刘七没有相当苏军竟然借着大雪的掩护把这么多‘喀秋莎’都放在离前线这么近的地方。其实这不难理解,第一是现在德国第六集团军已经被牢牢的围死在斯大林格勒,苏军根本就没有想到德军会进行夜间偷袭。第二就是‘喀秋莎’威力虽然不小,进行覆盖射击那简直是最强大的武器,但是‘喀秋莎’却有个缺点,那就是射程比较近,射程只有9.05公里,不能进行远距离发射,而且射程远了散点会变得很大,而且喀秋莎数量还少……好在‘喀秋莎’都是车载武器,随时打完就会离开,让德国人根本无法进行报复,所以苏军才把这些‘喀秋莎’都弄到了这里。
本来有马马耶夫高地的遮挡,这些‘喀秋莎’根本就不会被德军发现的。谁也不会想到德国人的集团军参谋长竟然有一个用现代科技“难以解释”的意识雷达,于是这些‘喀秋莎’就被刘七打上了注意。(个人认为这种雷达可以归类为科幻中的空间探测雷达,指挥部队呢可以归类为脑电波干扰器)
刘七在意识雷达中早知道了前线的这些战况,刘七马上就接通了第14装甲军的军长施勒默尔中将的电话“施勒默尔将军,北边的通道已经给您打开了,您现在可以行动了。现在离天亮还有五个小时,我们等带您胜利的消息。”
“参谋长阁下,我一定会尽力完成您交给我的任务。”施勒默尔中将对刘七的态度相当的友好,一点也没有因为刘七是个党卫军的中校就看不其他,毕竟是他冒着被围歼的风险给他们送来了最需要的食物……
刘七很快就把意识雷达调整到南部的突破口上,这里的战斗就进行的比较激烈了。德军四个步兵师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