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大展宏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一百三十九章 大展宏图
    1986年的元旦到了。
    在过去的1985年,李思明除了关注国外科技的发展之外,对其它的并不太关心。
    除了在国际上的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这位一度被中国年轻学子视为偶像的“新思维改革家”,走上了苏联最高政治舞台,不过此君只能称为“政客”,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只能亲手葬送一个超级大国的辉煌,带来的是十多年的混乱和痛快,还有一个大国公民的骄傲,当然还能让西方国家的民主精英们拍手叫好,庆幸苏联出了个戈尔巴乔夫。他的失败,为走上另一条不同的“有特色”的中国之路的下了一个最生动的注脚。
    而跟李思明密切相关的是,在几天之前的1985年12月28日,我国颁发首批专利证书大会在京举行。在此次大会上,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的微星科技公司引起了轰动,该公司一口气申请了一百一十七项专利,这当中除了前几年在国外陆续购买的专利使用权之外,还包括苏成功本人在国外申请的七项专利,还有李思明曾经“发明”的“五笔字型”,不过专利所有人是北大。
    这次大会的后果之一,就是代表公司领取一堆专利证书的张华,在会后,被两位自称是中科院的老同志给堵在会场里长达两小时之久。不过令李思明很遗憾的是,这些所谓专利都不是微星科技自主研发的。
    元旦这一天,是微星科技下属的香江电器有限公司正式生产的日子,一帮人忙了好几年,就为今天这个日子。公司内外红旗招展,花团锦簇,喜气洋洋,门口挂着巨大的欢迎深圳特区领导的视察的条幅。
    微星科技在深圳投资的数额,到目前为止是单笔最大投资,累计已经起过了四亿五千万美元,当然占大头的是高新设备等固定资产,预计在一年之内将会达到六亿美元,已经创造了纪录。当然从曾智和特区政府隆重签订的协议中,计划投资是十亿美元,冲着这十亿美元,深圳特区的头头们当然要来捧场。此前香港合和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应湘先生,协议投资20亿港元,开发福田新市区,当然也比不上微星科技。
    大约一年前,中国青年出版社刚创刊的《追求》杂志上刊登了一篇题为《特区市长》的封面文章,作者不吝赞美之辞饱含激情地描绘了深圳的抱负、气魄和胆量。从这篇文章中,读者们强烈感受到,深圳早已是一派狂热如沸的大跃进情景。
    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候,这也是最坏的时候。
    经济的高速运转,暴露出了更多的问题:基建摊子铺得过大,经济发展出现失衡现象,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的规划不够,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的外销竞争能力不强。
    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奇怪现象和社会问题:人们发现,深圳的一些商品,如家电、尼龙布、服装、雨伞等,竟是从内地出口到香港,通过奇妙的价格差作用而倒流回来的。
    就在深圳沉浸在不绝于耳的赞歌声中的时候,一些敏感的人,很快听见一个专业狙击手从80公里以外的地方,猛然扣响扳机的声音。1985年5月,香港《广角镜》杂志在第152期发表了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陈文鸿博士的文章《深圳的问题在哪里?》。 这是打响“特区失败论”的第一枪,这一枪揭开了“深圳第一次大围剿”的帷幕。这篇专揭深圳“短”的文章,石破天惊。它对沉浸在喜悦中的深圳人犹如一盆冷水,让他们再次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失落和彷徨;又犹如一块砸向湖面的大石头,在国内外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经济特区失败论的大合唱,各种议论纷至沓来。首当其冲的是深圳的市长被免职,来了一位从北京来的姓李的新市长。
    这位新来的李市长,身上的压力是巨大的,有人劝他不要来,因为这里是一个是非的旋涡,稍有不慎就晚节不保,但他是带着中央的期望来的,也很想干出一番事业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双丰收。
    但是微星科技公司不同,这家公司不仅是真金白银的投了进来,而且它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精端设备,它拥有一百一十七项专利,它拥有一批包括归国华人在内的专业人才。这跟那些香港人或者在香港的中资公司办的那些服装公司、制鞋公司,以及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的自然资源,为外国人组装机器设备赚取加工费的“三来一补”企业相比,这是一家真正的高新技术公司,这与国家开办特区的目的之一,是吻合的,是国家最欢迎的企业类型。
    这位李市长对这家公司很好奇,第一是因为这片可以用来建设一个中型飞机场的土地,以极低的价格租给了这家公司,根本就没有经过特区政府;第二是因为从老板到几位副总裁是如此的年轻;第三,有来自北京的领导有意无意地对这家公司表示关注。作为一位新来的主政者,他特意调查了一番,从那位秦主任处得到的答案似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