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给我一个支点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过去将近三年以来,李思明只做了这么一件事。围绕着科技人员的人才激励制度、使用制度、科技创新制度,一直以来就在不断地完善,唯恐这些制度的东西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而在1988年10月底的时候,李思明随微星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崔必成及其团队赴京。这是微星公司首次举办的有系统的校园巡回招聘活动。在过去的三年中,崔必成在公司人才队伍建设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除了李思明在美国时赞助的那些人除外,国内部分,此君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但是主要还是在南方。
    李思明作为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可以说是近来北大最有传奇的一位人物,只不过比人们想像的还要传奇,所以崔必成极力要求他给予支持,打着他的招牌以壮声威。既然下属这么卖力,李思明当然要适当支持一下,光挂在嘴上说人才最重要,是没有用的。其实李思明的名号也只是在北大师生中众口相传,但是真正了解他的人却不是很多,因为他对于北大来说,就是一个匆匆过客。学生知道李思明,是从电影中了解的,至于他为何要回国,正在做些什么没有多少人知道,唯一熟悉的是李思明当年编的微电子学基础教材。做教授做到这个份上,也就只李思明一家。
    李思明是一个低调的人,对记者有种天生的排斥,他甚至曾经直截了当地说他不喜欢记者,当然当记者的老婆除外。因为他知道现在不是他在镜头前过多露面的时候。当然他也很有觉悟,如果将来达成目标,那么他就要有面对吹捧、赞扬、怀疑甚至批评的勇气,可是那些他在乎吗?他只是不想浪费时间和分散精力而已,对于这一点深圳的官员们表示十分理解,他们比李思明还要盼着成功,深圳的李书记无数次试探李思明是否需要贷款,因为他看到微星公司这几年投入这么多钱,赚得却少,担心微星公司是否有资金压力,这恐怕是中关村那些创业者们想像不到的。远离政治的首都,特区的深圳也许更适合创业。
    在北大三角地,微星公司的广告早就贴出来了,不过很快就被转让各种处理品和附近中关村的各式广告给占领了——但远没比92年之后更热闹。
    这是李思明七年来第一次回北大燕园。李思明不是一个喜欢发幽古之思情之人,但是再一次来到这里,看着这菁菁校园,总会让他有种怀旧的感觉。对于李思明的到来,北大校方给予了隆重的招待,那些外资企业此时要么还没意识到中国市场的存在,要么只是在中国设立代表处,还没有像微星公司这样大张旗鼓的在校园里招聘。北大这么表示,除了因为李思明和前任校长的关系以外,李思明怀疑,是不是因为微星公司赞助了一笔钱的缘故?
    李思明的北大教授的头衔一直还挂着,这种有名无实的名头他曾多次要求去掉,但是北大出于某种原因一直拖着,没有给正面答复。
    微星公司在北大校园里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公司介绍会、主题演讲和各种形式的座谈会,随行的微星公司前北大毕业生除了现身说法之外,还举办数场科技讲座,紧贴国际最新科技发展,让北大师生受益非浅。
    李思明也亲自出马,不过他的演讲很有特色,他在放电影。他不辞劳苦地搬来电影放映机,播放了诸如《星球大战》、和《查理的天使》片段,来说明电脑技术的神奇和未来高科技的发展,围绕着硬件与软件进行阐述。他讲得很生动,内心却在抱怨没有笔记本电脑和dvd、ppt之类的玩意。
    “自英特尔公司1971年发明了第一款微处理器以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但是一台个人计算机的价值两三万元。为什么这么贵?国人省吃俭用,才能买上一台,只有国外大公司的腰包鼓了起来。我们当然知道这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科技知识,从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到ic设计、制造、测试和封装,还有计算机软件,无一不是知识的体现。
    未来就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而且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竞争时代,在这方面我国与国外差距还很大。但是如果我们不努力,那么这个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许多年轻的学生朋友梦想出国,事实上也有许多人出国,但是学成归来的有几个?微星公司从1981年起就资助北大学生出国留学,我可以很骄傲地告诉各位师生朋友,这当中已经在国外完成学业的,超过九成的人选择回国,选择来到微星公司。我也可以很骄傲地告诉大家,在微星公司,工程师们的价值正在得到体现。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让半导体科技在深圳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甚至达到国际水平。
    但是在向科技高峰进军的征途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我们所遇到的艰难险阻。因此,微星公司希望更多的年轻朋友加入到我们中来,而微星公司也愿意提供这样的机会。”
    李思明面对下面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