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最伟大的导演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这不过是早晚的问题。李思明当然会一边数着钱,一边祈祷“有识之士”们都瞎了聋了哑了最好。
    英特尔以它强大的品牌优势和雄厚的科技实力,继续占据着台式机、笔记本和服务器市场的大半份额,microstar、amd和cyrix分食着剩下的可怜的份额。不过,microstar微星半导体的日子显然要好过的多,因为它独霸着中国大陆市场的绝大部分,尽管这个市场日前的容量还很小,但是这个新兴市场的年增长率达到了30%。
    英特尔公司由一家存储器公司到一家微处理器公司的转型,是痛苦而短暂的,却使英特尔完成了升华。蓝色巨人ibm当初不肯接受386,行业新兵康柏、戴尔和中国台湾的acer则抓住了历史机遇,率先推出基于386芯片的个人电脑——它的微处理器来自英特尔,操作系统来自微软,键盘、监视器、驱动器等来自多个依循开放标准的专业供应商。来自五湖四海的起义者们很快形成“蚂蚁雄兵”之势,“彼此兼容、自由竞争”的新的产业标准建立起来。虽然后来ibm也重拾386,但pc行业的格局已被386戏剧性的成功所颠覆:兼容机大行其道,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部件来自英特尔和微软,格鲁夫(葛洛夫)强硬的决定独家生产386而不是按照ibm的指示授权给amd等“第二供货商”,到90年代电脑行业不再随着ibm的脉搏而动。
    早在1988年4月,《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令人敬畏的英特尔垄断了属于自己的市场,整个pc行业和华尔街都意识到,英特尔控制的是美国利润最丰厚的垄断行业之一。”这一年英特尔20岁,它创下了28.75亿美元的营收和4.529亿美元利润,在全球《财富》500强榜单上攀升了50位,来到第150名。1990年,英特尔首度以“新电脑产业”来称呼pc工业,相对于大型机组成的“旧电脑产业”,电脑产业步入新纪元。
    但英特尔与中国的故事很不顺利,当中国开始打开自己的国门之时,英特尔的当家人对中国人能否买得起电脑十分怀疑,在观望中国长达6年之后,1985年英特尔决定试水中国,此时英特尔已经做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决定——转向针对个人电脑的微处理器业务,但当时在中国只是从事着非核心产品的销售和推广。
    而当进入90年代时,pc全球范围内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包括中国。但是微星半导体的横空出世,将英特尔刚在中国建立起来的市场形象和唯一芯片提供者的优势给打破了,让它在中国的市场的占有率三个月内降到了零,甚至都没给缓冲的时间。这并非是微星半导体的微处理器有多么先进,它跟英特尔完全不是一个档次,这是英特尔自己的缘故。
    从1991年下半年开始,英特尔的决策者们就在反思。因为他们发现当初自己的反应实在是过于冲动,不分清红皂白,将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微星半导体看成了一个卑鄙无耻的“盗匪”,引发了中国人同仇敌忾的一致感情,有一颗“中国芯”是中国人最激动人心的地方,从而让自己被中国人赶出了中国长达三年之久,顺带着美国品牌的电脑也受到连累,是英特尔他们亲手将微星半导体推上“中国民族芯片代言人”的宝座的,而并非李思明主动自封的,也不是正常的市场竞争的结果,这对英特尔向来十分珍视的市场正面形象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中国越来越广阔的市场正日益显示出它的价值——她庞大的人口和越来越富有越来越对高科技产品兴趣的人民,足以诞生一个世界级的本土计算机公司,也足以壮大一个世界级的本土芯片厂商,在各行各业任何一种产品莫不如此,如果我们中国人自己不放弃努力的话。
    所以在1994年的时候,英特尔公司痛定思痛,极力地促成中美双方达成协议,尽管它跟微星半导体还在亚洲和美国本土,很“热烈”很“友好”地扯皮。于是英特尔公司又气势汹汹卷土重来,美国品牌的电脑公司在痛失中国市场之后也在1994年底一起杀入中国这个新兴市场。中国计算机厂商包括微星半导体在内都集体感到了恐慌,心中也有丝丝寒意。而对于我们中国计算机厂商来说,1995年和1996年将会是个关键。
    微星半导体到底挣不挣钱?这也是一个很值得业内人士关心的话题。这由不得市场人士不关心,amd连年亏损,还看不到扬眉吐气的时候,关心弱者是人之常情,要是这想第二阵营的芯片厂商都倒闭了,那么用户将只有唯一的选择。但大部分人认为微星半导体至少不亏损,即使赢利也可以忽略不计。这基本符合事实,同样档次的芯片,微星半导体的芯片一般要比英特尔公司的芯片要便宜15%左右,这本身就降低了赢利的空间,但是微星半导体公司其实还有一项不为人注意的收入——它最早的一号晶圆厂每年承担着中国尖端技术装备所需芯片及系统的生产,而这其中的利润率是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