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水手人数怎么也不会低于四百吧。
相对来说日本在这上面所面临的问题就比北洋水师要好得多,它们有现成的将领——尽管这些海军将领是以前做为二线战舰的船长存在,但他们至少是合格的海军将领,受过最起码的训练,并且经历了大东沟海战这样的大型海战洗礼——这个资源就是北洋水师所不具备的。我不知道日本海军将领的后备培养如何,但是相对于已经停止建设资金紧张长达六年之久的北洋水师要好得多,况且日本人在海军投入上一向很疯狂,没有道理光买船不陪养开船的。
戒念不是海军出身,但是在我看来光是有战舰还是不够的,北洋水师从将领到水兵经过数次海战之后,损失极为严重,日本则有大量的二线经过战争洗礼的将领和兵员,而且三线储备应该要比较充裕。四艘新锐战舰是很好的,但是没有人员能够将其战斗力发挥出来,如果再向深里考虑,以东乡平八郎为首的日本海军在这个时候率领吉野和浪速杀过来了,那北洋水师该怎么办?是不是要重演龟缩在刘公岛依托陆上炮台掩护?那样就会行成另外一个灾难——北洋水师是硬气的,但是当时的陆军绝对是脓包,刘铭传又不会分身术,刘公岛怎么办?会不会重演历史的悲剧?!
所以说,戒念在写《北洋》的时候,尽管有了这四艘新锐战舰,但是这不是用来进攻的,等它们行成战斗力至少也是一年以后了——当年的刘步蟾和邓世昌哪一批留学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的精英们,经过这次大战已经凋零殆尽,从海军将领这一块来说,一年行成战斗力还算是比较乐观的。在这段时间里日本海军虽然是残废,依旧不是北洋水师可以抵抗的。
以白朗古和卜拉德为首的四艘战舰更多的是保持对日本的威慑——这种威慑只能够用来吓唬一下陆奥宗光,先不说战略战术问题,历史上北洋水师完整无缺的时候,李鸿章尚且有些避战,李鸿章虽然不是海军,但是他应该明白自己这四艘船是怎么回事,更不会去铤而走险真的进攻日本本土——一旦不敌吉野和浪速,那将会招致更大的失败。
陆军问题:
其实戒念在写《北洋》陆战方面,只要是个精通甲午战争战史的人都会笑掉大牙——一群鸭子在一头狮子的带领下,能不能胜过一群狼?答案很显然,狼群必胜啊!
之所以不用羊来形容当时的淮军,那是因为羊的个头比鸭子大,淮军当时已经腐烂到骨子里面去了,如果说看北洋水师是悲壮,那看当时的陆军则只剩下气愤,陆军真的是一触即溃,就如同豆腐渣一样被水一泡就全完蛋了。刘铭传是厉害,他当年指挥抗击法军的时候,军队还没有糜烂到不可用的地步,而十年的安逸时间足够将淮军腐蚀成一堆豆腐渣——连豆腐都不如。真正能够提得起气的陆军将领有几个?在整个战斗中能够起多大作用?比比皆是的不战而逃、不战而降!
戒念在《北洋》中已经将陆军的战斗力无限夸大了,不要说是刘铭传,就是孙子复生拿这样的军队也没有办法。
对于陆军,戒念也只有将刘铭传弄出来,由他来指挥铭军作战,而且是依托鸭绿江据守作战。摆出一副空架子而已,假使日本胆子再大点,凭借这吉野和浪速将北洋水师逼到军港里面不出来,完全可以进行跨海登陆作战,在辽南、山东等地开辟战场,那样后果会怎么样?
北洋水师完整无缺的时候都没有对日本向朝鲜的运输线隔断封锁,更不要说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了,所以说时间越久,在陆战上对日本就越有利。
负责谈判的是李鸿章,做为一个对自己手中筹码非常清楚的当代最有见识的政治家,你说他会主张拼死到底么?李鸿章在现在看来是一个保守、避战的反面典型,但是在那个时代他是中国官员中最为开放、见识最广、也是最有远见的官员,他避战就是因为他清楚自己手中的筹码相对于对手有多重,能不能赢得战争,在他看不到胜利的时候,为了避免巨大的失败他只有避战,可惜他低估了日本人的决心和野心,高估了列强国家的公德心和公正心,一失足成千古恨,最终注定了他悲剧的一生。
至于慈禧太后,她最看重的首先是她的万寿庆典,在她的生日前结束战争是她最为期望的,只要李鸿章一纸奏章便可以轻易的改变她那可怜的进取心。另外战争失败的替罪羊是李鸿章——一个将淮军驻扎在北京门户的武装力量首领,她相信李鸿章不会背叛她,但是做为统治者是不会允许一直这样具有军阀性质的军队在卧室门口站岗的,况且恭王出山,李鸿章和恭王之间的关系在政见上他们至少是非常相近的,启用恭王是为了结束战争,但是任务完成之后也不可能将恭王给撤了打回冷宫,为了扑灭最后的隐患,将李鸿章送的远点是出于政治安全的需要。
而打击李鸿章也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满族贵族们强烈的需求,慈禧借助适当的时机来释放这种需要,以此来施展“制衡”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