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皇上的亲弟弟对于李鸿章到底有什么打算,摸不清半点头绪。自从载沣推荐了几个人去了暹罗安南锤炼之后,连日来载沣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权力欲望,德国回来的三百多人是他手中的一只力量,将来这支力量必然会成为帝国的中坚,但是到那时候,李鸿章怕是早已入土了,那么他现在就表现出对李鸿章的怀疑有什么目的?
当然他说得没错,恭亲王奕忻眼看就要不行了,他的退出中枢势必留下一个空当,目前来看是李鸿章填补了这个空当,而从历来的用人角度来讲,必须有一支势力来制衡李鸿章。否则眼下正在进行军制大改,放眼全国,四处皆是李鸿章的淮军系统出身的将领统率着全国军马,这万一出点乱子,李鸿章在朝中登高一呼而全国景从,若是有人再打出什么兴复汉家天下的旗号,不测之事也不是不可能。
眼下看来皇上是想用聂士成来制衡李鸿章,不过聂也是淮军出身,虽说自从聂屡蒙超擢之后已经渐渐成长起来,李鸿章也对他有所防范,但是这里面谁又能真正看得清楚呢?从这方面来说,他内心还是赞同载沣的意见,他们两个铁帽子王,以及将来要袭爵的载滢,必须要掌握一支亲卫力量在手里。而满蒙铁骑自从僧格林沁及胜保的垮掉之后,早已经成为废物了,眼下什么都要靠新军。而新军如今以龙旗军为头一号,以下各省都是初建,成效还没那么明显,时间久了容易落到个地方大员手里,所以,皇上这厘定新军制当真是圣明无比啊。。
正胡思乱想间,戈什哈来通报我的到来。
“载沣是上过这么个折子。”善耆就这一桩好处,凡是有关国家的,他有什么说什么,我刚一坐下,善耆就呈奏了载沣所说的,以及他私心所想的这些事。我点了点头表示知道,示意他坐下道:“朕也不讳言,恭亲王眼看是不行了,我大清又要少一个镇得住天下的贤王。载沣上的那些个话,也有些道理,但是不宜滋长,所以朕就留中了。载沣年轻,看事情不深,你平日里多提点些。李鸿章是国家长才,朕是信得过的,用人不疑嘛。载沣那什么都好,就是一桩心思太小,若是他来主理政事,那好了,天下无可用之人了。”
“皇上教悔的是,只是载沣心还是好的。”善耆赔着笑脸为载沣开解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至理,但是制衡还是有必要的。从这点上来说,载沣那么想也没什么错。”
“错是没错。”我摇了摇头,笑道:“他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他以为朕就没制衡了?这事不要摊在明面上说,肃王你知道我大清没有锦衣卫,那东西也不好嘛。你这军情衙门朕看也就是个锦衣卫,当然没锦衣卫那么招摇,王公大臣你不是也看着嘛,这事啊,还是要讲一个忠信,为臣者忠,为君者信,君臣一体兴邦,在家里头搞那些个东西没意思。载沣近来请旨,要他带回来的留学军官团一体赴川中改军制,朕允了,这是个好事。”我虽然没明着说什么,但是我的行动还是表现出了我的意思,摇头笑了笑道:“这个事体便是这样,朝中要讲究一体办差,如今内阁各大员都身领方面,李鸿章只是总领而已,就有那么好防的?朕信得过他,他年纪不小了,儿子也没什么出息。重要的是他也知道我大清的局势,如今大清,谁不一心图强国就是中华的罪人,搞什么名堂都是假的。强夷在侧,还在窝里斗,有什么出息?窝里斗了也就罢了,说不准还要拉列强来助阵,那阵就是那么好助的?”
话说得有点重,我也收了收笑了笑道:“倒不是说就有这样的事,朕这个话也是一个虚头,撂这话也是为了警戒后人,回头你把这话给梁启超说了,让他加到语录去。”
“皇上圣明。”善耆点了点头道:“奴才知晓了,只是奴才常思量着我大清以满蒙立国,如今天下大变,自嘉靖爷闹白莲教,而后道光爷西夷入寇,又长矛捻子匪乱,汉人已然为我大清主体,奴才说句不知轻重的话,醇王爷有此一念,怕也是由之于此。”
我心头一震,善耆能有这个见识是个好事,不如探探他的口风:“肃王你说的是啊,朕也跟恭亲王说过这个事情,读史书魏孝文帝故事,朕心里也在犯难呢。恭王的意思是朕从并撤满蒙八旗开始,你看呢?”说完双目直视善耆。
“回皇上话。”善耆想了想道:“恭王老成谋国,这的确是个至理。满蒙八旗如今早已经没了大意义,几个老王公也只是在盛京养老罢了,依奴才的小见识,皇上一道朱谕下去,这事情没什么可难得,有个半年工夫也就办完了。只要掌好辽东就行了。”
跟我想的差不多,我点了点头道:“嗯,是这么个见识,朕的意思是先从满蒙八旗撤并开始,而后推展全国。满汉一家,满汉一家,从大清立国时就开始说这么个话,在朕手里能实现了他。。。”抬眼瞄了一下善耆,疑问道:“肃王,你说朕要是这么做了,往后能去见列祖列宗么?”
“皇上要是问奴才,奴才只有一个字: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