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上传章节 第十一卷 帝国动荡 第六章 解铃人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题也在增加,事实上他们并不盲目。而是市场空间太狭小,随着商社的增加,好销售的商品很快就被所有人仿造,没有人重视开发新商品,因为很容易被人模仿。
    商社的大量廉价劳动力现象也遏制了技师们的生存空间,很多商社都是依靠非常廉价的奴隶再生产,商品的质量下跌,而价格也随之下跌,利润更差,只要贸易量取胜。商社之间的竞争也同质化,几乎每家商社出售的东西都是相同的。
    《专利法》形同虚设,商社为了利润,不断抄袭别人地商品,信息沟通的不发达,使得商社们可以在不同的州注册专利,用抄袭别人生产工艺的商品来冲击市场。
    可以说整个大汉帝国的商社经营都是混乱的,除了景山基社控制的商社外,几乎没有多少商社喜欢投资研发新的商品。所有的经营状况都是非常糟糕,因为大汉帝国地商税偏低,所以他们才能存活,一旦商税增加,大汉帝国目前一半以上的商社都要倒闭。
    如果没有廉价的奴隶,大汉帝国七成以上的商社也要倒闭,这就是大汉帝国的商社状况,刘协简直不敢相信。
    和商社不同的是,大汉帝国的农业发展倒确实很有成效。但同样的是,农产品在推广上也遇到了运输成本的限制。
    刘协知道自己必须解决帝国地运输问题,如何才能使帝国的运输能力在四马汉车的基础上再次提升一个层次,还要扩大内需,让帝国子民拥有更强的消费能力。
    刘协意识到马路建设必须加快,要集中一切资本进行交通建设。这才是帝国进一步成长的根本。
    提高帝国的运输能力。交通工具地提升是很困难得,首先不能指望火车、汽车地出现。也许真正蒸汽机的出现都还需要几百年呢,在中央皇庭地支持下,蒸汽机的研究工作确实比正常进度要快很多,但蒸汽机要想成为主要的运输工具动力源泉,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螺丝、密封性能、材料的改进,加工工艺的提升,润滑油的改进,这些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水平同时提升才能出现的。
    刘协也是在中央太学府和京都理工学府开始进入蒸汽机和锅炉研究后才发现问题的艰巨性,不得不坦言,刘协对蒸汽机了解和任何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普通人都没有什么差别,只知道一个原理,具体的蒸汽机什么样子,他都不清楚。
    从世界有了锅炉开始,蒸汽机就开始渐渐走入社会,同以前的历史一样,蒸汽机的设计原形很快就出现了,但超级低的热效能转换、活塞的直线运动、密封的缺陷,材料的匮乏都严重遏制了它的推广,离心调速器、节气阀、双缸设计、分离冷凝器……这些东西刘协虽然都听说过,但具体是什么样子,只有鬼知道,因为缺乏推广力度,在研究了十年后,也只有太学府有两个半成品。
    并不可以将改善国内运输能力的希望寄托在蒸汽机上,刘协只能在自己擅长的经济方面来调整整个帝国的运输能力,目前帝国使用的四马汉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譬如减震、轱辘、道路、材料等等,这些都是有空间可以提升的。
    除了交通工具和道路,根本上还有一个问题限制了商社运输成本,那就各自为政的运输通道,每家商社都有自己的马车、货船,这种分散运营大大增加了运营成本。
    最简单的问题,在陆路运输过程中,由于马的体力问题,超过一天以上路程的运输,马车就必须走走停停,在很多地方都要耽搁,就地购买大量的粮草豆饼喂马。
    刘协意识到,这是一个很要重要的问题,也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大汉帝国没有纯粹的物流行业,没有整体的运输商社,其他商社只能依靠自己来进行运输,而这也大幅度增加了运输成本。
    刘协让御府在全国发布通告,悬赏解决改良四汉马车的方案,同时在太学府成立专门的蒸汽机研究院,进一步增加投资。
    另一方面,刘协也正式发布昭告,让中央军府加快对两地叛乱的处理,必须在明年六月之前恢复国内秩序,为后面的大汉帝国对帝国工商业的大规模调整制造时机。
    帝国的农业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稳定的水平,农场的推广也达到了一个高峰,私营农场在持续增加,大量的农户自主整合成更大规模的农场,各学府关于新农品和优良农作物的研究也早就进入一个持续稳定阶段。
    对刘协而言,帝国目前的问题,实际上集中在工商业的深化改造上,同时,帝国的政治体制,有必要进行一次很大的调整,以这次调整来配合工商业的深化治理。
    对帝国今天的状况而言,刘协就是那个系铃人,也是唯一的解铃人。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