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吕氏春秋?似顺论?有度》:“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於天下,然而无所行。教者术犹不能行,又况乎所教?是何也?仁义之术外也。夫以外胜内,匹夫徒步不能行,又况乎人主?”
《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然而孔子却也不知“其有文章”究竟是具有什么样的内容。
孔子与《易经》《尚书》《诗经》《春秋》等书
《春秋》根本不是孔子所作,因为年代跨度太大,他根本活不了那么长时间,根据孔子的人生经历他不可能得到那么多史料,并且与孔子反对卜筮的思想相违背。中国自古就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说法,《尚书》记言《春秋》记事,孔子不是史官,怎么能够记言记事作史呢?《春秋左传》相当于鲁国的地方志即鲁史,应该归鲁国的史官所记和保管,所以是后人司马迁把这事栽在孔子头上的。《史记?孔子世家》:“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以往诸侯皆有国史,即为列国之史,既然《春秋左传》是史书,那么也就一定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所记,记注与撰述是两回事。别人所记,孔子所修是有可能的。孔子由于出身贵族,也有可能通过他父亲或各种关系得到《春秋》这本书,或者为鲁司寇时得到的,但是孔子肯定不会是作者。
《论语?述而》孔子承认:“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周游列国忙着争取官位,怎么可能会有时间和兴趣来完成《春秋》呢?并且《春秋》中所记载有关迷信卜筮内容说明鲁国在当时只是一个旁支,鲁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没有得到主流治国思想的正宗真传,得到的而是糊弄人的具有卜筮内容的《周易》,所以孔子在其影响下也没有得到周朝多少年经验总结的真传。孔子以前无私人著作,《论语》为历史上第一部私人著作,而且是在孔子死后由他的孙子子思完成的。有些典籍确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得其儒名,如《尚书》等,然而这些却非儒家所作所为,而是孔子所教儒生所学。《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为避火灾而壁藏《尚书》并开私学先河以传天下,虽然未得其正宗,但也为中华文化传承留下可见端倪的大量宝贵的历史资料,实为功不可没。
《易纬》本来不是孔子所为,却为硬安在孔子头上,因孔得宠而得其名,以古本为底本改造,迎合当时尊孔形势。原来与《易经》并传,有所底本的辅助性解释说明,后被分离开,所以才被误会。《周书•;大诰》王若曰:“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曰:予复!反鄙我周邦,今蠢今翼。日,民献有十夫予翼,以于敉宁(文)、武图功。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十翼根本就不是孔子所为,而是附注说明解释,只是一起随着《易经》流传下来。《左传?昭公二年》:“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史记?孔子世家》:“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从鲁襄公二十二年至三十一年又至昭公二年大约是12年,这时孔子才12岁,十翼又怎么能是孔子所为?
孔子思想与《易经》有些不一致,“不安其用而乐其辞”,孔子不主张占筮,不语怪力乱神的主旨,又怎能为《易》作传系辞呢?孔子保存收藏《易经》是可以的,汉儒却把《易经》列为儒家经典并自封为正统实为美化自己,后人作伪实属讹传。《系辞》其中的内容观点明显的不一致,而是多人所为。易经中的子曰,或许是老子的子曰,并不是孔子,而子思所撰论语的子曰或许是模仿《易经》而作。关于“子曰”并不能证明就是孔子所说。由于误会有人将子曰或圣人都加在孔子头上,所以导致孔子做了两千多年的假圣人。由于有些人将本来就不属于儒家的古代典籍强制生硬地强加于孔子头上的结果,是使我们理解起来更加困难,无形之中增加许多误会误解。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的说法无法作为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是孔子所为的证据。孔子晚年才有机会接触到《易经》或《尚书》等这些珍贵的文字资料的,这时他已经无能为力来完成这项历史任务了,所以《论语?述而》才发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也。”这样的自责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