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老工人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怎么想起请吃饭了?”
    晚饭过后陪着闺女和儿子在客厅玩耍了一阵,李学武这才回到楼上。
    二楼书房,顾宁正在看书。
    “没什么。”
    她听见李学武上楼的声音了,只是回答的时候没抬起头来...
    元宵节的灯火熄灭后,四合院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清晨五点,天还未亮透,王亚娟已穿戴整齐,踩着残雪走出家门。她手里拎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新印制的《岗位池服务手册》初版样书??这是李学武闭关半个月修改后的定稿,纸张还带着油墨的清香。
    街角的早餐摊刚支起锅灶,老板老周见她路过,笑着招呼:“王老师,今儿又这么早?来根油条暖暖身子?”
    “不了,谢谢。”她摆摆手,“等会儿还有个会要开。”
    “您这年节都不歇啊?”
    “不是我不歇,是事情赶着人走。”她笑了笑,“咱们金川现在,谁都在忙正经事。”
    话音未落,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李晓芸披着风衣小跑过来,脸颊冻得通红。“妈!我差点迟到了!图书馆那边说专家团十点准时到,咱们得提前布置会议室!”
    “别慌。”王亚娟递过一杯热豆浆,“先喝口热的。今天听证会要是顺利,‘技能置换计划’就能正式纳入市就业促进工程试点名单。”
    两人并肩走向市民共创空间时,太阳正缓缓爬上屋脊。活动室门口,刘红梅已在挂横幅,陈桂兰带着几位阿姨擦桌子、摆椅子,连王强也穿着志愿者马甲坐在角落,认真地给每位签到者发放资料袋。他的动作虽慢,却一丝不苟,每发一份都要抬头看一眼对方的脸,仿佛在记住每一个人。
    九点半,市人社局、总工会和职业培训中心的三位专家陆续抵达。会议开始前,赵建国也来了,肩上扛着一把电焊防护面罩,说是怕待会儿讨论金属工坊建设时需要现场演示技术可行性。
    “各位,”王亚娟站上讲台,声音平稳而清晰,“今天我们不是来汇报成绩的,而是来接受检验的。过去一年,我们通过民间动员建起了星空花园、共享厨房、民声夜校,让一百七十三名长期失业者重新上岗,其中三十七位是残障人士。但这只是起点。现在的问题是:这些经验能不能标准化?能不能复制到其他社区?更重要的是??政府愿不愿意把这份来自底层的信任,变成制度性的支持?”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最后,人社局那位戴眼镜的女处长开口:“你们的数据很扎实。但我想问一句:如果财政补贴断了,你们还能撑多久?”
    李晓芸立刻接过话筒:“我们测算过。目前岗位池运营成本每月约十八万,其中人力支出占七成。但如果引入‘时间银行’机制,鼓励居民以志愿服务兑换未来照护权益,并结合企业冠名赞助与公益基金反哺,完全可以实现三年内收支平衡。这是我们社会学系做的模型预测。”说着,她打开投影,一幅动态图表徐徐展开,显示不同政策情景下的可持续路径。
    专家们低声交流片刻,终于点头。
    “可以试。”总工会代表说,“我们愿意牵头,在城东两个老旧社区设立首批联动试点。条件只有一个??必须保留你们这套议事规则,不能搞成上面拍板、下面执行的老套路。”
    掌声响起时,窗外阳光正好洒进屋子,照在墙上的那面“愿望墙”上。赵建国的名字赫然在列:“我希望有一天,能教年轻人焊接。”
    当天下午,决定落地:**“金川技能置换模式”被列为市级创新实验项目,三年内拨款三百万元用于跨区推广,并授权成立“市民技能认证中心”,由居民推选代表参与管理**。消息传开,报名参加技能培训的人数一夜之间突破两千。
    一周后,李学武悄悄离开了金川。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只留下一封信放在王亚娟办公室桌上。信纸泛黄,字迹工整:
    >“亚娟同志:
    >
    >我曾以为治理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拯救。如今才明白,真正的力量,藏在那些默默清扫街道的母亲、坚持记录天气的孩子、顶着寒风焊接钢架的工人身上。
    >
    >这本书交给你了。它不属于我,也不属于某个机构,它是无数普通人用脚步丈量出来的路。
    >
    >请继续走下去。哪怕风雨再大,也别熄灭那盏灯。
    >
    >??李学武”
    王亚娟读完,久久无言。她将信折好,放进抽屉最深处,然后拿起电话:“通知青年观察团,下周召开紧急议题筹备会。我们要启动‘邻里互助网络’计划。”
    春天真正到来时,四合院的变化悄然发生。原本斑驳的围墙被涂成淡青色,墙上画满了孩子们笔下的“理想家园”:有会飞的房子、种在屋顶的菜园、连接各家阳台的空中走廊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