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0章当问题遇到难题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乃长久之策是也。如此,举一而可得其三,即可御幽北,亦可护百姓,还可利国家,此乃上上之策也!
    崔琰说得头头是道,听起来也满像是一回事的。
    但不知道为什么,曹丕听了之后多少感觉有些什么地方不对劲。
    究竟是什么地方呢?
    曹丕皱着眉头,一时想不起来。
    陈群也是微笑,甚至嘴角翘起的幅度都和崔琰一模一样,季珪此策,盖三迁凉州之策乎?
    三,似乎是一个充满了奇异力量的数值,春秋早期有孟母三迁,而在大汉,想要割凉州,也是议论了三次。
    崔琰微笑,似乎从来就没有变化过,彼凉州岂可与此并论?既有简便之策,何必求难而弃易,舍利而求损乎?
    陈群和崔琰的意见,再一次出现了分歧。
    当然,在某些山东人眼里,或是嘴里,当下邺城之中也是和谐的,没有问题的,毫无隐患的,只有骠骑那边才是各种纰漏各种问题……
    什么是国家,什么是天下?
    在华夏古代的天下,主要有三义,一是整个世界,及苍穹之下,虽然华夏古人没有地球的概念,但是也不妨碍他们能想象到广阔的世界;二则是指九州,四海,八荒之类,包含了华夏周边的领土;三则只是指中原地区。
    其实,华夏很早的时候,就将眼光放得很大了。
    最早的大天下,或者说是对于更大的世界的认知框架,大概是从战国时期的邹衍那边建立的。
    邹衍将天下分为九个大州,而儒者后来来所说的中国也称赤县神州,只是天下九个大州之中的一个,在天下九州之中像中国这样的州还有八个,后人称之为大九州。
    中国虽也分为九州,但每一州不过是天下九州的八十一分之一而已,所以也被称为小九州。
    邹衍又认为被称为中国的小九州,四面有海围绕着;被称为天下的大九州,四面有更大的海围绕着。
    邹衍对天下的构想,是他当时对世界的一种认知,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并为汉代的一些大夫所引用,但由于时代和科技等条件的限制,大多数人对邹衍的天下构想,尤其是他的大九州学说,并不赞同。
    汉代一些山东人认为邹衍所言迂怪虚妄,不足以信,但是这些人又认同中国九州,也就是小九州学说。并且将邹衍所说的中国九州,即小九州等同于禹之序九州,也就是《尚书·禹贡》所记载的九州。
    至此,对于天下的概念,就被山东人束缚在了一个比较狭小的范围之内,也就是大禹九州,至于在大禹九州之外的事物,山东人本能的在抗拒。
    没错,抗拒。
    抗拒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其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中原之外的四蛮夷,不听他们的……
    所谓不遵孔孟之道,不服王化之辈。
    到了汉代后期,甚至连和这些蛮夷交接的地域,山东人也不想要了。
    比如并州,凉州,幽州等等。
    只顾得眼前的经济账,而不去算整个国家账,也就成为了大汉山东之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大汉衰败的时候,因为官吏的腐败,制度的僵化,难以调集资源在边疆维持对于周边蛮夷的压制,就以东汉时期的凉州来说,在大汉后期的纷乱之中,丧失了多达110万的统计人口。
    缴纳赋税的人口减少,一方面是羌族等游牧民族反复掀起起义、叛乱,当地饱经战乱,很多人逃离凉州,或在混乱中伤亡。而另外一方面则是当地豪强的大量隐匿人口。
    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汉帝国派遣到凉州的驻守将军,还是当地的豪强,想要组建压制叛乱的军力,就只能倚赖胡人,以至于后者渐渐在凉州地区中占据了人口优势,反过来又导致下一轮的叛乱滋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山东之人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放弃。
    没错,不是改革,不是改良,而是直接一棍子敲死。
    以至于大汉在边疆地区的人很难获得朝堂公平晋升、竞争机会,朝廷不断讨论放弃凉州,大汉对于边疆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支持在不断减少,没有人关心凉州的天灾人祸,生活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边疆之民必然心生怨忿。这种不满的情绪,最终以最戏剧化的方式上演……
    董卓乱政。
    但是在董卓之后,这些山东人就汲取了教训了么?
    现在,轮到幽州了。
    如此……便是双管齐下!
    曹丕难以选择,于是再一次的表示,我都要,我两个都要!
    这……陈群吞了口唾沫。
    崔琰的微笑也僵硬起来,世子……
    陈群想要给曹丕解释一下,他和崔琰的策略是相互矛盾的,是有冲突的,是不可能同时进行的,既要又要还要,只能存在于梦想之中……
    可是曹丕挥舞着手臂,表示之前他既然可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为什么现在就不行了?我当然知道有难度,这才是你们存在的价值啊,要不然要你们干什么?
    陈群看了看崔琰,崔琰也看了看陈群,两个人沉默下来。
    两手都要抓,确实很美好,所以能说什么呢?
    什么都不说罢。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