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颓局大振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哪怕是你隐姓埋名,就是上天如地,锄奸团也会把揪出来,有他们惯用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地盘是叫鞑子占了,可赴死军还是会渗透进去,不惜以付出手中精锐为代价,剿杀一切敌人和背叛自己民族的败类。
    不择手段,不计代价。
    就是沦陷区的那些官员,头上已经有了大清的顶戴,身上已经穿了外族的补褂,也明白了赴死军的决心。言行之间也大加收敛,再不敢明目张胆的做下欺负同胞的事情,再不敢以屠杀手段面对自己的同胞。
    因为赴死军的屠杀比他们的更惨更烈,何况忠诚伯李四已经晓谕天下:给我同胞杀戮者,赴死军笔十倍杀戮之。
    就算是身在距离淮西很遥远的北方,同胞们也同样感受到了赴死军的威慑力:以前那些动不动就杀自己同胞邀功的狗官们胆子小了,各色大小汉奸也不大敢做的那么肆无忌惮了。
    “今日之事,赴死军都一笔一笔算着呢,随时随地会十倍套还回来,你要不怕死就等着吧。”即使是弱小的孤儿寡母,面对欺凌自己之人的时候,真要逼急了,也会说出这样的狠话。
    虽然淮西距此遥远,可那些不怕死的汉子们是大伙的脊梁骨,就算是到了十分危急的时候,心里总还有这最后的一丝希望:“我要是死了,赴死军会为我报仇的。我的家小赴死军会善之待之视若亲人的……”
    在以恐怖的手段掀起的狂澜之中,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可他们势单力薄,终究是难有什么大的作为,多已成为刀下雄鬼。
    就在这个时候,李四再一次通过他各方面的影响力把一个消息传遍四方:
    “为民族为死者,为我华夏衣冠而亡者,为我赴死军兄弟,为我中华之英雄。其父母为我李四之父母,其家小为我李四之家小……”
    话锋一转,立刻就展露出滔天的杀气:“无论何人,无论你身在何处,动我父母家小一发,赴死军必斩其一头;动我父母家小一头,赴死军必灭其十族刨起祖坟。此为血誓,不服者可以身试之……”
    杀气腾腾的话儿说的再明白不过了,英雄的身后之人,就是赴死军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的对象,哪个要是敢动一手指头,赴死军就和他不死不休,谁要是还不服,尽管试试看好了。
    如此一来,各地的反抗力量就好似有了主心骨儿,尤其是赴死军曾经渗透过的地区附近,很多不甘心做人奴隶的汉子们变着法儿的和鞑子周旋,变着法儿的找地方官的麻烦。
    仿佛也是这么几天儿的工夫,各地烽烟处处,挑着头闹事儿的也不知道有多少。
    就算是事败,这些汉子面对敌人的屠刀也是凛然不惧,哈哈大笑着放下让敌人胆战心惊的豪言:“今儿个你们杀了老子一个,不出半月,你们全家就得死绝,而且比老子还要惨十倍百倍……”
    “哈哈,老子就是死了,淮西那边也有老子的灵位,血食香火也断不了。来吧,来吧,来给老子一刀,老子好在黄泉路上等着你们……”
    “哈哈哈,老子怕?我看应该怕的是你们这帮忘了祖宗的狗贼,杀了老子之后,你们赶紧回家,要是一家子还有口气儿的话,就赶紧让一家子老贼小贼把脖子洗干净了,等着赴死军的报复吧,哈哈哈,老子死了会有人替我报仇的……”
    在每一次屠刀落下之后,都会有一个最最恶毒也最最现实的诅咒笼罩在刽子手的心头。
    杀了别人,自己的日子也就到头了。
    随着时日的流逝,一直到了九月份,随着北地京城中惊天动地的一爆,一百多八旗兵和两个孩儿兵玉石俱焚,这个消息是绝对的震撼效果。
    就在满洲人的眼皮子底下,就在大清国的核心中枢,赴死军再一次展现了自己的力量,把满城当中的一座酒楼夷为平地。直接死亡的旗人过百,到底伤了多少,也就只有天知道了。
    这一回,大伙儿心里的那笔账可得好好算一算了。
    赴死军忠诚伯,李四,北地人口中的四爷,这手伸的也忒长了。都摸到鞑子的屁股底下去了,这天底下还有什么地方是他够不到的?
    尤其是许多投敌叛国的奸贼,虽然不至于因为这点儿恐怖事件就有了什么真切的举动,可心里头的阴影肯定是挥之不去了。再要做什么事情之前,肯定也得考虑考虑后果,最少也要想清楚了会不会招来赴死军的报复。要是连这点也想不周全,那就表示这条路走的差不多要到头了。
    尤其是江南和两浙一带,一哇声的为忠诚伯这一系列行动叫好。
    谁还说什么“以德报怨我中华美德”或者“善心能动恶魔”这类的屁话纯粹就是给自己个儿找不自在呢。
    每逢听到北地一声轰响,整个江南也是轰然叫好,那股子骄傲就好像亲赴北地的是他们本人一样。
    “别小看了那一声惊天动地的爆裂,每一声响起,就是为我中华多一分气数;每一次响起都是我中华好儿女的慷慨之歌;每一次响起都是忠诚伯为我大明的精心策划,都是呕心沥血的杰作。”
    “以前我还真是小瞧了这些孩子,以为他们不过是亡命之徒而已,如今看来,却是真正的豪迈,真正的英雄。”
    “国朝垂锤历三百载,何曾听过又何曾见过如此的悲壮,我他娘是真的服了。”
    “就是鞑子再有百万大军,只要有赴死军的这点儿血性,就能撑住咱们大明的江山。”
    “谁要是再说忠诚伯是白脸儿的大奸臣,老子第一个就拿鞋底子抽他的脸。什么篡夺江山,什么图谋深远,都他娘是放狗屁呢。有拿自己的精锐这么折腾的么?这他娘是给咱们天底下的汉人挣份儿呢。”
    “三千年以来,未闻有七杀决死之雄壮者。此举气壮山河雄吞日月,为我辈楷模,必为斑斑青史所载做录……”
    “荆轲刺秦者,为有锄奸决死之慷慨。”
    要说锄奸团或者七杀决死兵的壮烈,这些士林学子们是万万学习不来的。可要是说起摇旗呐喊,少不得他们的一份儿。
    摇动手中笔,为每一次爆裂之声歌颂之溢美之,并且千方百计的打听出这些决死之士的名字,为他们著书立传。
    尤其是在明末这个著史盛行的年代,许多儒林大家都在用自己的角度书写史书。可无论是哪一家,无论他们持怎么样的学术观点,都不约而同单独列出一卷,为这个惶惶末世之中出现的决死英雄们书写传记,和许多国朝大人物齐名之并列之。
    也不知道是哪位史学大家,费尽了心思,终于托人从淮西的英烈碑上找到了北京行动中一个孩儿兵的名字:狗蛋儿。
    《明史。狗蛋传》里头是这么写的:
    “彼狗蛋者,随忠诚伯谓之李,舍生而搏于北都,令苍生侧目,江南颓局大振。狗者,守户之义也,蛋者,万原之始也。谓之狗蛋者,忠义源本之意也……”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