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叶婉贞站了起来,却不敢再坐下,低着头,不敢与穆颜卿对视,即便如此,她还是觉得,一双慵懒但带着锐利的眼神,盯在她的身上,让她感觉到一股难以呼吸的压抑。
穆颜卿的目光在她脸上逡巡片刻,那双潋滟的凤眸深处,似乎掠过一丝极淡的、难以捉摸的失望,旋即又被慵懒的笑意覆盖。
她不再追问,指尖捻着那朵金红流溢的红芍花钗,随意地挥了挥手,那动作带着一种浑然天成的优雅与不容置喙的威仪。
“罢了......”她的声音......
谢景行归降之后,建康城门缓缓开启,赵军鱼贯而入,接管城中各处要隘。城中百姓虽有惶恐,却也知大势已去,纷纷闭门不出,唯有少数士绅前往赵军大营拜见陈景明,以表归顺之意。陈景明虽未亲迎谢景行入城,却命人将其旧部整编,仍令其统辖建康守军,并未削其兵权,此举令不少旧将颇感意外。
“谢尚书既已归顺,何以陈大人仍委以重权?”一名赵军将领私下问王德。
王德淡然一笑:“谢景行虽败,却未曾失其忠义之心。若削其兵权,恐寒旧部之心,反生事端。陈大人此举,实为安抚。”
果然,谢景行虽归顺,却未有丝毫懈怠,每日仍巡视城防,整训士卒,一如往昔。只是他眉宇间,多了一分沉郁,少了一分锐气。
陈景明并未急于返回幽州,而是留驻建康,亲自巡视城中各处,与旧臣士绅会谈,安抚民心。他深知,建康虽下,但南朝旧部遍布江南,若处置不当,恐生变乱。
一日,陈景明召谢景行入帐,命人取来一幅地图,铺于案上。
“谢尚书。”陈景明指着地图上一处,“此处名为吴郡,乃江南富庶之地,旧属南朝,如今虽未明表归顺,但已无战意。你可愿前往,劝其归顺?”
谢景行凝视地图良久,终是点头:“属下愿往。”
陈景明满意一笑:“好。你去,我放心。”
谢景行离去后,王德低声问道:“大人真信他?”
陈景明淡淡道:“信与不信,皆在棋局之中。若他愿归顺,便助我安定江南;若他心存异志,我亦已布下棋子,待其自投罗网。”
王德闻言,心中一凛,不再多言。
数日后,谢景行率轻骑百人,自建康出发,前往吴郡。一路上,百姓虽有观望,却未有敌意,可见陈景明治政有方,民心渐稳。
吴郡城外,谢景行遣人入城通报,不久后,城门缓缓开启,一名中年男子率众而出,正是吴郡太守陆文远。
“谢尚书。”陆文远拱手,“久闻大人忠义,今竟归顺赵军,不知是何缘由?”
谢景行神色平静:“陈大人有大志,天下归一,乃大势所趋。我谢某虽忠于旧主,却不愿百姓再受战火之苦。若吴郡愿归顺,陈大人必以礼相待,保全旧臣。”
陆文远沉默片刻,终是叹息:“若谢尚书皆愿归顺,我陆某又何苦孤守一城?”
说罢,他亲自引谢景行入城,设宴款待,次日便修书一封,遣使送往建康,正式归顺赵军。
陈景明接到归顺书,大喜,命人厚赏吴郡旧臣,并委任谢景行为江南安抚使,巡视各地,劝降旧部。
自此,江南诸郡纷纷归顺,陈景明声望日隆,天下归心。
然而,就在局势趋于稳定之时,一封密报自幽州传来,打破了陈景明的宁静。
“东瀛使节已至幽州,求见大人。”
陈景明接过密报,神色微变,随即沉声道:“命人好生款待,我即刻启程回幽州。”
王德问道:“大人,东瀛来意不明,是否需谨慎应对?”
陈景明点头:“东瀛自古与我朝多有往来,亦敌亦友。今其主动来访,必有图谋。我需亲自见他们一面,方知其真正目的。”
翌日,陈景明率亲卫启程,星夜兼程返回幽州。
幽州城内,东瀛使节已等候多日。此人名为藤原清信,乃东瀛摄政藤原家族之人,身份尊贵,言辞谦逊,却目光锐利,似藏锋芒。
陈景明接见藤原清信于帅府,设宴款待,席间谈及东瀛风土人情,两国旧事,言笑晏晏,仿佛宾至如归。
然而,酒过三巡,藤原清信忽然放下酒杯,正色道:“陈大人,我此次前来,并非只为叙旧。”
陈景明目光微敛:“哦?愿闻其详。”
藤原清信缓缓道:“我东瀛天皇陛下,久仰大人英名,知大人一统南北,天下归心,特遣我前来,愿与大人结盟,共谋大业。”
陈景明不动声色:“共谋大业?不知阁下所指,是何大业?”
藤原清信微微一笑:“自然是共图天下。”
陈景明眉头微皱:“阁下之意,是欲与我赵军联手,攻伐他国?”
藤原清信点头:“正是。我东瀛虽小,却兵精粮足,水师强盛。若能与大人联手,共取高句丽、百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