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西游记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参见唐太宗,菩萨言道“着了我袈裟,不入沉沦,不堕地狱,不遭恶毒之难,不遇虎狼之穴,便是好处;我这锡杖,是那铜镶铁造九连环,九节仙藤永驻颜。不染红尘些子秽,喜伴神僧上玉山。”
    唐太宗闻言,与众臣细看,果然是难得之宝物,便为玄奘要下此物,菩萨却忽而不受银钱,愿分文不取,送与玄奘。
    玄奘行礼谢过。
    菩萨道“法师方才讲的是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吗?”
    玄奘答曰“老师傅,弟子失礼多罪。如今,东土僧众讲的都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
    菩萨摆手,笑道“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能解百怨之结,能消无妄之灾,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
    玄奘忙问道“那……”
    不想唐太宗心系阴间之事,急忙出声,“那和尚,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
    菩萨答曰“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离此,十万八千里。”
    玄奘目光炯炯,上前施礼,“既如此,弟子愿效犬马之劳,求取正经,以保我王,江山永固。”
    唐太宗大喜,从御座走下,“法师有此心意,朕愿与法师,结为兄弟。”
    菩萨心下点头,“肯去者,能得正果,成就金身。”
    唐太宗忽而踌躇,半晌方道“那和尚,你既知晓西天之事,可否知道,那灵山是否有医治不治之症之良药?”
    “不治之症?”菩萨心中触动,“大唐名医万千,不知是何病症,竟是不治?”
    “乃是小女琼玉”唐太宗叹息,“琼玉乃皇后所处幺女,生而羸弱,时时病痛,遍寻名医而不可得,皆道她无病。”
    终于寻到她了。
    原来琼玉殿下于百岁之际,忽而生机渐失,好似忽然要寂灭一般,急得玉帝王母及紫薇帝君如同火烧,可是无可奈何,只得立时把琼玉带到灵山。佛祖施展神通,得知琼玉已到了劫难之时,需下到凡间,与取经人有一段缘法。取经人未齐,期间,诸神佛不得干预琼玉之人生,否则后果难测。
    菩萨自琼玉出生伊始,便亲手与其洗沐,之后更是每半载须臾不离,待其如最珍视亲传弟子。琼玉下凡后,他们连观其凡间人生尚且不可,心中思念,可想而知。
    菩萨藏于衣袖中之手微微颤抖,眼中闪过波光,顿了顿,“贫僧需观之,方知端倪。”
    唐太宗方带菩萨去往内外宫交接之殿阁,玄奘等人随行。
    早有宫人前去通禀,皇后亲自携琼玉殿下前来。
    但见二八年华少女果是脸色苍白,唇间毫无血色,却又气质天成,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明眸善睐,观之可亲。
    菩萨亲见琼玉,口中一声“琼儿”就要出口,连忙压下,缓了片刻方道“此女与佛有缘,需前往灵山,方能保一世平安康泰。”
    皇后面露忧色,“法师,小女年幼多病,如何受得了那跋涉之苦?再者,她若遁入空门,将来……将来婚配……”
    唐太宗亦是眉间皱起,欲言又止。
    菩萨知二人身为生身父母,为亲生女儿所忧之心,遂道“无妨。此女只需与取经人一道,前往灵山,即可换来安康,不需遁入空门。我施一法术,令其外貌在凡人看为男子,免去诸多烦恼。”
    菩萨说完,便飞上高台,遂踏祥云,直至九霄,现出救苦原身,托了净瓶杨柳。在场众人,皆顶礼膜拜,跪地行礼。
    而同样跪下的琼玉心中感慨,又是下凡又是投胎,终于要开始见到大圣了啊。
    西行之路好走吗?
    《西游记》里面要走十万八千里,历史上的玄奘,行程约五万余里。
    从东都洛阳,长安,兰州,凉州,瓜州,玉门关,哈密,至高昌国,碎叶城,葱岭,经过如今的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最后到达印度的克什米尔。
    玄奘当时西行,没有得到唐太宗的批准,朝廷不准许他前往印度。因此,玄奘此行,完全没有受到朝廷的任何帮助,是一个人的私人行为。
    但是等玄奘回来之后,唐太宗问他,当年西去取经,为什么不报道朝廷得知。不仅如此,唐太宗,包括他的继任者唐高宗李治,曾经多次要求玄奘还俗,手段层出不穷。唐朝统治者们不仅许以高官厚禄,爵位财富,美人仆从,还带着玄奘出征辽东,要求玄奘亲眼观看战场杀戮。
    相比《西游记》里面,唐僧不仅跟唐太宗皆为兄弟,还得到大唐的鼎力支持,通关文牒,乃至几个神通广大的徒弟,众神佛庇佑,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西行,跋山涉水,荒山野岭,漫无人烟的戈壁,几日夜不见水源的千里黄沙,蛇虫猛兽,病痛饥渴,强权威逼,蛮横无理的山人,吃喝不济,风餐露宿,筚路褴褛,栉风沐雨,经历了常人难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