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江陵府的浪涛(七千字,求订阅!求月票!)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社稷指的是江山。
    但是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社是指土神,稷是指谷神。
    所以,社稷其实是土地里的稻谷的意思。
    足以见,古代华夏,是以农业立国。
    而贤明的圣君,对农业那都是非常重视的。
    甚至有的皇帝,在自己的办公的地方,划一块地出来,种上庄稼,为了体验农民之苦,皇帝会亲自栽种这一块地。
    不过,赵桓办公的地方并没有。
    也有大臣跟他提议过,但赵桓觉得自己办公的地方本来就已经很窄了,不够用不够用。
    有大臣私下认为,这皇帝是瞧不上种田的,虽然口口声声说农业乃立国之本,但从未见他下过地,甚至关心过五谷。
    没事他就喜欢打打仗,作作秀,玩点格物,对墨家那些东西倒是非常感兴趣。
    但今天,这皇帝在自己的御花园种起地来了,还真是罕见。
    皇帝的性子,大臣们也都是摸透了的。
    想法天马行空,今天想搞这么,明天想玩那个,后天看谁不爽就打谁。
    但万万没想到,他突然对种地感兴趣了。
    这是好事啊!
    但又总觉得,他种地,不是单纯的就想种种地那么简单。
    更何况,皇帝这几天和那个沈浪走得近,两个人就厮混在一起,也不知道这沈浪给皇帝吃了什么药。
    出了一趟海回来让皇帝有了种地的爱好,这海上也没田啊!
    大臣们各自都琢磨着,不知道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
    连徐处仁去汇报的旱情,皇帝似乎也没有之前上心了。
    倒是天天种地、施肥,浇水,忙得像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一样。
    “陛下,从西南调运过来的粮食,陆陆续续进入了荆湖路,能保证灾民每天有一顿饭可以吃。”
    一边的太宰正在说着南方旱灾一事,皇帝却低着头,勾着腰,在仔细观察新翻出来的土壤。
    “陛下?”
    “官粮呢,官粮运到江陵府,不知一顿吧,保证灾民一天两顿。”
    “陛下,官粮也都进入荆湖路了,只是今年的灾情格外严重,旱灾还在扩散,去年北方有不少人南迁,造成现在粮食紧张。”
    “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调粮?成都府?”
    “成都府要运送粮食出来非常困难,至少要三个月以上。”
    “广南东路呢,广州府。”
    “陛下,广州府人少田少,自己吃有余,但要调粮食,恐怕会影响到广南东路的民生。”
    徐处仁又补充道:“臣安排一天一顿,也是担心旱灾可能持续,臣以为,稳定才是长久之策。”
    赵桓沉默片刻,徐处仁说的也不无道理。
    看来古代的粮食产量,比自己想象的还要低。
    难怪中国人相互之间打招呼都会问“吃了吗”。
    这是几千年在温饱边缘挣扎流传下来的,尤其是古代,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吃一口饱饭其实很难很难。
    也难怪有文人如是感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百姓之苦,便苦在不仅要负重前行,还要忍饥挨饿。
    赵桓仿佛能听到耳边传来许多小孩子在蹲在路边一边哭泣,一边乞讨的声音。
    事实上,情况比徐处仁汇报的要恶劣很多。
    据皇城司私下传回来的消息,已经有人活活饿死。
    古代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是非常低的,即便官府大量运粮赈灾,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人。
    “徐爱卿,朕这里有一些种子,你拿去让人在官田里种植,三个月之后,朕就要看到它结出果来。”
    一边的小太监端上来一个木盘,木盘上有黑色的布,布上有一些种子。
    红薯的种植,并非一定要种子,用蔓来种子更加方便,不过,现在也只有种子,还没有蔓。
    徐处仁微微一怔,见皇帝对自己的汇报没有说什么了,便知道皇帝是默认了现状。
    他虽然不知道这些种子都是什么,不过皇帝都亲自下令了,他只好照办。
    “陛下,此乃何物?”
    赵桓想了想道:“你可以叫它红薯。”
    “红薯?”徐处仁有些懵逼,饶是他这种博览群书之人,也从未听说过。
    这东西种出来后能吃?
    莫非皇帝这些天在这里折腾,就是在种这东西?
    看来就是了!
    这东西到底是何方神圣,居然让皇帝兴致这么高?
    徐处仁走后,赵桓继续种地。
    他不仅仅在研究红薯,还有土豆,辣椒,番茄……
    沈浪从那里带回来了不少好东西,将这些东西推广开后,赵桓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有一丝前世的感觉了。
    例如辣椒,他做梦都想吃的红辣椒。
    不过,总是有些不放心,赵桓才自己在宫里先自己种着。
    种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