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再次跳票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可能掏出这种巨额的研发经费。
    李杰也没指望他们全掏。
    只要他们愿意配合就行。
    剩下的钱,他准备自己掏一部分,再从国内融一部分。
    凭借李杰的号召力,融资不是什么难题。
    两亿美刀?
    也就中等意思而已。
    阿狸、藤讯、旺达三家一人投了3000万,这就有一个亿了。
    接着,李杰又从IMAX母公司、蔡司镜头、尼康、佳能、光芯等企业了一笔钱。
    这些公司,大部分都是国外企业。
    不是他不想找国内的企业,而是国内没有符合要求的厂家。
    毕竟。
    相机、摄影机都是一种细分的,且市场规模不断缩小的行业。
    这年头,手机几乎把相机行业杀死。
    那些具备先发优势的巨头都不得不面对不断下滑的销量,这时候冲进去,不是白瞎吗?
    类似的行业其实还有不少。
    一个经典老谣言,国内造不出圆珠笔的圆珠。
    这个话,也不能说错,因为国内确实没有相关的企业,但造不出,和不想造,那是两回事。
    前者是经典卡脖子,后者是投入和回报不成性价比。
    同理。
    相机、摄影机行业也是这个道理。
    这玩意的门槛不低,研发投入高,又是半个夕阳产业,不值得投入巨额的资金进行追赶。
    什么打印机、高端机械表、高端自行车等等,都是一个道理。
    言归正传。
    随着资金、人员陆续就位,李杰最终还是跨界了一把。
    不过。
    他不是一线科研人员。
    他只负责提出构想,一线科研人员负责实现,相较而言,他更像是产品经理、研发经理。
    动动嘴就行。
    但。
    他不是那种乱吉尔动嘴。
    基本提出十条思路,至少有个两三条是正确的,可执行的。
    由他这座灯塔负责指明方向,研发进度慢归慢,项目进度却是可喜的。
    各路投资方一看,研发进度有戏,后续打款简直不要太爽快。
    第一年。
    啥成果没有。
    第二年。
    新的摄影机构造已经出来了。
    第三年。
    摄影机一号原型机出炉。
    然后。
    相应配套的播放设备、软件、接收装置,陆续上马。
    资金?
    加!
    加!
    加!
    转眼,三年之期已到,郭凡出山了。
    《流浪地球》,启动!
    郭凡出山,一方面是三年之约,另一方面是李杰叫他出来的,不然的话,按照这家伙的意思,他还要再休息一两年。
    太费脑子了。
    毕竟,《流浪地球》最初只是一篇短篇小说,一扩再扩,三部曲已经很极限了。
    第四部,他都不知道怎么拍。
    然鹅。
    人的潜力都是逼出来的。
    李杰相招,郭凡当然要逼一逼自己!
    拍!
    干!
    李杰找他拍《4》,其实跟他的新项目有关系。
    原型机都出来了,总得拍一拍吧?
    全拍,那不现实。
    拍个二三十分钟的短片,先试试水,给其他人一点点信心。
    旋即。
    《球4》剧组紧锣密鼓的拉了起来,李杰也在同步进行设备革新。
    拍摄设备有了。
    播放设备必须跟上。
    赶在《球4》开拍之前,全息观影眼镜1.0版本问世。
    要是换做是一些互联网大厂,有了这种结果,发布会必须要开起来。
    不过。
    李杰没有开发布会的意思。
    悄悄的进村。
    等什么时候把《2177》拍完了,到时候再惊艳所有人。
    《球4》片场。
    “吴导。”
    看着吊臂上的新型摄像机,王千原好奇道。
    “就这个东西,花了5000万美金?”
    “嗯。”
    李杰点了点头:“你要这么说,那也不算错,毕竟,投入5000万美金,才有了这玩意。”
    “所以,他的造价的确是5000万美金。”
    “我滴个乖乖。”
    王千原之前还扛了一下试试,现在他有点后怕。
    幸好没出意外。
    如果出了什么意外,就是把他卖了,也赔不起。
    “哈哈。”
    瞧见王千原的表情,郭凡笑着道。
    “原哥,别被吴导骗了,这东西摔了也有保险。”
    “啊?”
    王千原迷糊道。
    “哪家保险公司胆子那么大?”
    “咳咳,其实,如果不算研发成本,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