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了大明皇朝“中兴盛世”的开明皇帝明孝宗。产子后,为免祸害,李唐妹母子二人仍然在偏僻的“安乐堂”藏匿了数年。
成化十一年(1474年)的一天,明宪宗在太监张敏帮他梳头之际,看到镜中的自己华发初生,叹曰:老将至而无子。张敏斗胆将李唐妹一事说出。宪宗闻言大悦,立即赶到安乐堂将李唐妹母子接进后宫,不久朱祐樘被封为东宫太子,赐封李唐妹为淑妃并移居万安宫。
事情一传开,万贵妃忌恨恼怒,不久就派人将毒药放入李唐妹的药汤中,致其中毒身亡。
身世成谜后人“乱攀国戚”
关于出生地,少小离家的李唐妹留下了“来龙正是幢幡岭,右手关栏玉印箱;门前向出梳儿岭,九牛睡峒我家乡。”一诗。孝宗曾三次派人寻觅母亲出生地,未果。
1487年朱祐樘登基,庙号孝宗。即位后,孝宗追谥生母李唐妹为“孝穆慈慧恭恪庄僖祟天承圣皇太后”,并迁葬茂陵别祀奉慈殿。
对于李唐妹的出生地,《明史》记载她入宫时“幼不能知亲族也”。孝宗记得在安乐堂与母亲生活时,少小离家的李唐妹曾留下诗句描述家乡:来龙正是幢幡岭,右手关栏玉印箱;门前向出梳儿岭,九牛睡峒我家乡。
为寻找母亲诗中的家乡,孝宗三次派出官吏秘密进入连、贺瑶僮(壮)中寻查。
皇太后要寻亲人这一消息,让不少人动了歪脑筋。《明史》载:及帝使治后先茔,蛮中李姓者数辈,皆称太后家,自言于使者……皇宫里头更先后有纪父贵、纪祖旺和陆氏、韦氏等冒充李唐妹亲人。
因多年战乱,加上岭南山高水远道路艰难,寻查皇太后的族人都事倍功半,三次均无功而返。
在礼部尚书耿裕的奏请下,明孝宗请礼部在桂林府建造了纪念母亲及家族的圣母庙和圣母池,每有司岁时祀,都请桂林番王靖江王府的皇亲们前往祭拜。
谜团待解
出生地和姓氏均存疑
现在距离李唐妹出生时间———明景泰二年(1451年)将近600年了,李唐妹这位贵为明朝皇太后的女子,身上仍有不少谜团未解,主要集中在出生之地、姓氏、民族三个方面。
出生地:连山亦或贺县
连山学者认为,李唐妹出生于连山,一是竹园寨的地形地貌与李唐妹留下的诗歌描述十分相似,二是当地民间传说与史载大体相同,三是竹园寨尚有李唐妹用过的“皇后井”。
连山两轮县志副主编、助理研究员莫自省(广东民间文艺研究会会员)告诉电视台记者,竹园寨右侧有据传是李唐妹生母之墓,墓地称“黄幡倒地”,村后背山岂不是“来龙正是幢幡岭”墓右前方一山头中间凹下去,很像一个放置玉印的印盒(箱),应了“右手关栏玉印箱”。墓的前方小山头似一把弯弯的梳子,便是“梳儿岭”,整个向阳村委会小盆地里有九个高低不等,大小不一的小山包便是“九牛睡垌”。
“当时孝宗皇帝数次派人查访,也许因交通不便未能查访到此;李唐妹宗族后来知悉她被封为皇太后,或许是因前面纪、陆、韦等人冒认被革职查办,再不敢贸然去认也未可知。”莫自省说。
而在贺州桂岭民间,也流传着李唐妹幼年被明朝军队掳入皇宫,并得明朝宪宗皇帝之宠,生下明皇帝朱祐樘的故事,内容与连山的民间传说相仿。贺州的依据是,《明史·孝穆纪太后传》记载:太后在宫中,尝自言家贺县,姓纪,幼不能知亲族也……
广西桂林艺术研究所所长明德昭为考证李唐妹出生地曾到连山竹园寨查访,认为传说与地貌皆与史料诗句吻合,亦撰文表示李唐妹系连山瑶寨走出的大明皇太后。
姓氏:姓李姓纪还是姓袁
关于姓氏,连山学者认为李唐妹是随着游耕部落来到竹园寨恳荒种地的李姓瑶民,入宫时因发音不准而被错误记成“纪”。《明史》亦载:蛮中纪、李同音。贺州桂岭也认同李唐妹本姓“李”这一说法。
而记者在竹园寨采访时,村民表示李唐妹本姓袁,被广西亲戚收养后改姓李;目前村里还有袁氏村民17名,自言是李唐妹后人,每年都到李唐妹故居和皇后井拜祭。
民族:瑶族还是壮族
李唐妹的民族成分争议较小,连山和贺州大都认同其瑶族身份,均言其出身于瑶族家庭。
连山有学者提出异议:如果是瑶族的话,为何在《明实录》卷三十二有“本蛮土官女”之说以及“而及贵、纪旺以僮(壮)人冒认”、“晓谕乡镇、市土僮(壮)人”两种记载因为当时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南蛮”,而僮(壮)族才有土官。这说明李唐妹可能是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