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了慈禧身边大红人安德海?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妄用;五、出差携带女优,尤属不成体制。
    八月二日,安德海在泰安县被知县何毓福抓获,与其随从陈玉祥等三人随即被先行押往济南,由丁宝桢亲自审讯。
    八月六日,丁宝桢接到由军机处寄发的密谕,内称:“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
    八月七日,丁宝桢亲自查验确实后,遵旨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济南,此日距安德海被抓不过五天。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安德海是慈禧太后身边红得发紫的权监宠宦,他在经过顺天府、直隶境内时,各级地方官吏怕得罪慈禧太后身边的亲信,皆隐忍不敢发,何以能被山东巡抚丁宝桢在济南斩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两宫皇太后矛盾斗争的爆发。两宫皇太后之间一直貌合神离。同治帝虽为慈禧太后亲生,却与慈安太后的关系更为密切,慈禧太后对此深为不满。同时,随着慈禧太后羽翼渐丰,她开始不能容忍任何人分享其权力,慈安太后越来越成为她权力道路上的绊脚石。慈安太后虽然懦弱,但也在意她中宫皇后的尊严和地位。安德海私出宫墙,慈安太后果断地站在同治、奕訢的一边,力主处决安德海,给慈禧太后以一定的震慑和打击。
    二是同治帝力主杀安德海。安德海得宠于慈禧太后后,目中无人,甚至对小皇帝都十分傲慢,时时事事掣肘,以致同治帝必欲除之而后快。接到丁宝桢的密折,同治帝立即表示:“此曹如此,该杀之至!”同时,借口母后养病,不宜打扰,未将奏折呈递慈禧太后阅视,只与慈安太后、奕訢紧急密商,得到了他们的坚决支持。同治帝于是迅速密谕丁宝桢:“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同治帝此举也是权力的一种暗中较量,是同治亲政前对慈禧太后干政揽权的有力反抗,是对至高无上的皇权的一种切实维护。
    三是安德海违反了清朝统治者管理太监的严格制度。为防止太监祸乱朝纲,清朝对太监的管理严而又严,对犯事太监的处理毫不留情,基本上没有出现过太监干预朝政的现象。安德海敢于以身试法,违犯宫规,终至落得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
    此外,也有慈禧太后借刀杀人的说法。慈禧太后与同治帝关系紧张,她对这种隔膜的母子关系一生都耿耿于怀,而安德海则对此难辞其咎。随着安德海在宫中的势力越来越大,在朝廷中树敌太多,对慈禧太后也造成了压力。为避免安德海对自己形成更大的威胁,慈禧太后逐步产生了除掉他的想法。因此,当安德海要求出宫时,慈禧太后明知不妥,也未加以阻拦。当丁宝桢奏折呈上时,慈禧太后借口生病,将此事交给了同治帝和慈安太后处理,使安德海沦为宫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也表现了慈禧太后政治手腕的高明。
    丁宝桢见机行事、巧妙地利用了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同治帝宫廷政治斗争的复杂关系,将个人生死安危置之度外,智斩权监安德海。这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举动,震惊了朝野,连曾国藩都赞叹丁宝桢为“豪杰士”。权阉安德海伏法,也使得朝野上下人心大快,一时“丁青天”之誉传遍民间。
    文章内容摘自《中国文化报》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