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哎哟,徐妙锦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目送黄昏远去。
    吴与弼站在吴溥身旁,脆生生的道:“爹,你真信黄昏哥哥的话啊,难道朱棣真会将年号定为永乐?方孝孺又真的会被诛?我怎么都觉得不可置信,再说,你不是已经打定主意致仕了吗?”
    反正他是不信。
    吴溥沉默良久,“再看吧。”
    方孝孺会被杀,这件事稍微有点见识的人都能预见,但是楼琏草诏,归而自尽,这这却不是谁都能想到的事情。
    楼琏并无大名!
    可黄昏说得如此确凿……
    这便罢了。
    黄昏说朱棣的年号会是永乐,而且会修一本书,仅是听那么一说,吴溥便觉得心潮澎湃。
    作为读书人,他太明白那样的一本书是何等瑰宝。
    由不得他不动心。
    如果一切都如黄昏所说,自己丢了气节学那胡广和李贯又如何,能去编撰这样一件瑰宝,为之锦上添花绣上一针,方不负一生所学。
    话说回来,如果一切成真,岂非证明黄昏真能利用所学准确预知后事,是特殊职业从事者,可这绝无可能,自己也不算孤陋寡闻,纵观古今圣贤书,从无一本确凿这等奇事。
    能够预知?
    这样的人在大明王朝岂非要无往不利。
    吴溥觉得匪夷所思。
    ……
    ……
    去哪里救黄观?
    据史书记载,应天府城破之时,黄观和练子宁在外地募兵,有两个说辞,一说在杭州,一说在长江上游,根据其投江位置在安庆罗刹矶判断,后者比较可靠。
    可长江上游城市那么多,怎么去找。
    这不是问题。
    黄昏打算直接去罗刹矶等。
    应天府城破,消息传到黄观那边,再等他走到安庆时,自己应该已经守株待兔了。
    难的不是阻止黄观投水。
    而是从朱棣屠刀下救人。
    在朱棣靖难书中,列举有文职奸臣,黄观名列第六,排在前面的黄子澄、齐泰等人,都被朱棣清算,各种株连灭族。
    黄观死后,朱棣甚至还从科举名录中划去了黄观的名字。
    直到万历年间才恢复。
    补谥文贞。
    黄观其人,确实是个大才,师从元末学者黄冔,自幼勤学,从秀才到状元,历经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均夺第一,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曾任翰林院修撰,历任户部侍郎,如今任职右侍中。
    安庆在安徽。
    从应天府到安庆,途经和州、芜湖、铜陵,直线距离大概两百五十公里左右,若是加上道路曲折,也就三百公里,乘坐马车需三日才能到。
    车马颠簸,黄昏有些怀念动车高铁,没来由的想起了那句很文青的话: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搞笑么。
    来到大明王朝,一个就把我打发了?
    我全都要!
    车夫是个聋哑老头。
    读过几年私塾。
    吴溥思维缜密,毕竟是去救“文职奸臣”名录上列名第六的黄观,不宜走漏消息,事后也需要保密,聋哑车夫最为合适。
    又读过书,交流不会很难。
    出城十里,有折柳亭。
    兵荒马乱之后,人心依然惶惶,迎来送往的不多,折柳亭外有一辆华丽马车,车夫是个年轻男子,腰间佩了剑,面目棱角分明,颇有沙场武夫气。
    历朝民间皆禁兵器。
    车夫能佩剑,主人家不是权贵就是士族。
    亭中仅有三人,一男两女,衣着华丽,男的约莫三十出头,身高八尺面如冠玉,英姿非凡。
    极有英雄气。可乐文学 x.
    一个小女孩,尚是十一二岁垂髫丫头。
    粉嘟粉嘟很可爱。
    已有些美人胚子。
    较为显眼的是那位成年女子,一身雪白长裙,头戴斗笠,又以白纱遮面,身姿姣姣。
    黄昏多看了一眼。
    这大夏天的,戴着斗笠面纱不热么,怕是有鬼。
    也没在意。
    只道是支持建文帝的臣子怕被朱棣清算,提前送家人离开,可天下之大,皆已是永乐大帝朱棣的囊中之物,他们又能逃到哪里去。
    一路斜插南下直奔安庆,无风无雨也无晴。
    倒是有件趣事。
    在进入和州时,守城兵丁盘查路引,发现黄昏路引上的户籍资料显示十三岁,但身高已有五六尺,略微问了两句,心照不宣的笑笑。
    放行。
    大家都懂。
    世间还是善良的人多,今日放行一人,也许就是救一人。
    三日后进入安庆城。
    问了路,黄昏将老车夫留在城内,独自一人出了城,直奔和安庆毗邻的贵池县,去往翠屏山下,据成书于宋太宗年间的《太平寰宇记》所述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