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院校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满分,也是九十大几,不过,初试仅是一道筛选人才的门槛。用初试来淘汰掉大多数考生,也是为了下一轮考试的选拔人才更具效率。
    苏浩结束电影学院的考试后,又去中戏、上戏考试,中戏艺考地点在东棉花胡同,上戏艺考地点在京城的东城区文化馆。
    上|海戏剧大学,被圈内人简称为上戏。与京城的两所一级重点艺术大学北电、中戏遥相呼应,并称为中国三大艺术学院。
    每年北电、中戏这些学校招生的时候,上戏就拉起人马来到京城开设考点;当然,北电、中戏这些在京的名校,也会到外地去设考点招生。
    上戏常年在京城的东城区文化馆设立考点,苏浩之前早就探过路了。东城区文化馆距离中戏所在的东棉花胡同,只有公车两站地,走路七八分钟就到。
    两天后,一试放榜,榜上有名者进入复试。
    进了北电学院门,走到教学楼下——这座楼因为是表演系和导演系学生上课用的楼,所以又叫“表导楼”。
    表导楼下已经站满了人,先贴出来的是文学系的一试榜。榜下有人欢喜有人愁,苏浩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名字,心头一喜,虽然觉得自己一定能过,但没看到结果还是不放心。
    苏浩从随身的包里拿出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走到表导楼里的指定报名点,办理参加二试的手续。
    苏浩拿出一百块报名考试费,换了一张准考证,苏浩交了身份证复印件,拿出胶水笔,把自己的一张一寸照往准考证上贴。
    二试的那天早上找到了侯考地点,站好队,复试参加考试的考生已经很少,只有一百多人。
    上午八点半,考试正式开始。大家集中在一个放映室中考试,而不像初试那样分散在多个考场。
    考试流程是先放电影,然后给大概3,4个小时的时间写评论,放映的片子是张国师的新作《活着》。
    在整个片子放映的过程里,苏浩一手拿笔,一手拿了个小电筒在不停记录。放完电影,开始写影片分析。
    《活着》是张国师的新作,简述的是: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
    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
    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苏浩知道自己的的情况,虽然考前突击了一段时间的影片分析,但和别人比,不说一定比别人差,但肯定也不比别人强。所以就按大众认可的价值观,认识更深刻,更正面的分析,不求标新立异,剑走偏锋。
    苏浩的题目是《活着的意义》,“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愤控诉,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影片结尾时吃饭时的辛酸苦乐,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
    三天后,文学系二试放榜。若是二试榜上有名,既可进入三试。三试已不是“淘汰赛“,而是择优录取的“排位赛“。
    所有参加三试的考生,专业课分数都被记录在案,只等到考生参加高考之后,结合高考分数择优录取。
    正是因为二试榜单,距离梦想更近。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所以,不少落榜的考生哭的更惨。
    苏浩从榜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的那个瞬间,也非常激动,松了口气,带着准考证办理手续,进入下一轮考试!
    三试,也就是面试。面试时间是按照考号来安排的,苏浩被安排在下午面试。考号比较靠前的考生是早晨面试。
    这个三试其实除了考验才华之外,考官的印象分,也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在走进考场之前,苏浩在卫生间的镜子面,仔细的整理自己的形象,黑西装、白衬衫,看起来很有文人气质。
    望准了手表的时间,走进了三试考场。
    面试的老师一共有5个,三男两女。
    最右边的是个板寸头男老师,从进入考场的时候开始,板寸头老师就面带微笑;旁边是位年纪稍大的女老师,坐在中间的是个长得很严肃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