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风浪不平息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王梓的回京不禁给大宋的百姓带来的谈资,让大宋文坛的兴致高涨,是君生会变得疯狂起来。
    最重要的还是给朝堂带来了一些冲击,赵顼密会王梓并不算是一个秘密。
    眼见王梓如此得圣宠,王梓的朋友固然喜不自禁,但王梓在意识形态的敌人就十分担心了。
    如今朝堂之上新旧两党的态势中,旧党还是占据了上风的。
    政事堂吴充王珪元绛苏颂四人中,几乎没有一个是新党中人。
    元绛苏颂实际上都是中间派,不过都是有意变革之人。
    枢密院中曾孝宽因父丁忧,孙固吕公著薛向王韶同在。其中孙固吕公著是最为顽固的旧党,也是司马光的拥护者。薛向是变法派,王韶是力挺王梓的存在。
    王梓没有回京前,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王梓的影响力。但王梓一回京,整座汴京城仿佛都在欢迎王梓,这让旧党之中很是心惊。
    处理完一天的公务之后,孙固朝着吕公著使了一个眼色,吕公著心领神会的点了点头。
    下朝之后,两人坐着小轿来到了孙固的家中。到了书房之后,孙固忧心忡忡的道:“吕兄,这阵新党似有复起之势啊?”
    吕公著轻叹一声,道:“陛下虽然罢黜王安石吕惠卿章惇沈括等人,但绝不会轻易变更新法之志。
    如今王君生的新政在陕西诸路实施的如火如荼,陛下的心恐怕又动摇了!”
    孙固皱眉道:“王梓此人虽然有惊世之才,然其年轻气盛,喜好兵事。若其入朝,大宋边关恐永无宁日!”
    吕公著倒没有孙固的看法这么偏激,“王君生此人虽用兵如神,但观其人不似好战之人。
    其刚中进士时进行的兵制改革,裁汰不合格禁军数万人。
    最主要的是为其中的大部分人找到了合适的谋生之处,可谓是功莫大焉。
    而且其所献的官制改革和考成法对朝廷多有裨益,只是对我等官员有所损失,是以才引得不少人非议。
    但我等做官当为国为民,不应太过计较各人得失。
    在我看来,王君生在边关所行的士农工商四策可谓良政,与王介甫的与民争利颇为不同,倒不能一概而论。”
    听到吕公著在维护王梓,孙固凝眉道:“当年陛下等位,问及富相公天下事,富相公言二十年不动兵。
    我对此言甚是赞同,大兵一起,生灵涂炭。大宋如今府库空虚,绝不能再因兵行横征暴敛之事。
    而且王君生的士农工商四策,看似将士农放到了前面,实际上却旨在工商,尤其重视商人。
    商人们不是生产,见利忘义,多是为富不仁之辈。王梓支持商人,明显就是有问题!”
    古人有句话叫不患寡而患不均,就说人穷不要紧,最重要的是都穷。
    对财产的追求那是不道德的,有钱就是道德不高尚的表现,两袖清风的就是好官。
    其实这是一种偏激的看法,不过这就是道德的统一标准。
    也就是大宋比较开放,当初宋太祖为了杯酒释兵权,鼓励大家多积累财富好安心享乐。
    而且宋真宗还直接来了一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的劝学诗,大宋对财富的追求才不被人所鄙视。
    不过这种不被鄙视是对土地的不鄙视,而不是对商贩的不鄙视。
    就像是建国之后论出身一样,在大宋,耕读传家才是一等一的出身。
    商人们获取的财富都是投机倒把,无论是朝廷还是官府,找个借口就可以剥夺。
    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都是皇帝的,就不存在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这事。
    听到孙固充满了对王梓的警惕,吕公著笑道:“孙兄过虑了,工商业对朝廷还是有所裨益的。若不是收取了工商税,那大宋对百姓的赋税更重。
    而且王君生诚然有安天下之才,但今年不过二十六岁。
    就算没有我们说,陛下也不会将王君生放在高位,更不会直接用王君生主持新政。”
    孙固对此不太放心的道:“陛下素有雄心壮志,而王梓是陛下实现其大志的重要人物。
    遍观诸路帅臣,哪怕是回溯大宋开国,亦无人有王君生的统帅能力。
    陛下曾将王梓比作冠军侯霍去病,霍去病二十一岁就是骠骑将军大司马。
    凡是皆有万一,万一陛下就是想用王梓主持新政,那该如何是好?”
    吕公著微微一笑道:“那还不简单,弹劾呗!王君生身上的污点不多着呢吗?贪财好色,乱开边衅,滥杀无辜等等……
    只要陛下愿意看,我们就可以弹劾。只要若陛下不愿意看,目前我们弹劾什么也没用!”
    孙固叹气道:“自王介甫去相之后,陛下越发的独断专行,要是司马君实可以出山就好了!”
    在孙固等人的眼中,没有回朝的司马光是旧党赤帜,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其实当年的王安石何尝不是这样,王安石在地方三十年,无数人盼望着王安石这样的大贤能够入朝主政。
    都觉得只要王安石一入朝,那天下就能安定。结果呢,王安石现在被骂的头都抬不起来。
    司马光本来就和王安石的名望相近,在王安石拜参知政事的时候,赵顼拜司马光为枢密副使。
    司马光以“不通财务”、“不习军旅”为由,坚决推辞,连上五封札子,自请离京。
    后因见好友范镇因弹劾新法而罢官,司马光愤然上疏为范镇鸣不平,并请求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自己退居洛阳,绝口不论政事,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
    这样刚正不阿淡泊名利,可以舍去国家名器和高官厚禄而专心著书立作的人怎能不受时人的追捧。
    洛阳皆以能够见到司马光为荣,富弼文彦博等人都是司马光的好友。
    每当在朝的旧党遇到难题之后,都会想念一番司马光,想着有司马光他们就可以重拾文官在仁宗朝的辉煌。
    但其实,司马光缺少地方任职的经验,亦缺乏从政经验,最大的用处不过是个谏官罢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