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十五章 矛盾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提起临洋侯,皇帝反而更郁闷了。
    说郁闷也不对,应该说是心情复杂。
    当年他大胆启用一介村妇做官,起先是有教化天下女子多思多想多创造的心思,但后来则是看中她的能力。
    任人当才,为政大体。
    他想培养一批能与世家对抗的人才,帮助他稳固皇权。
    这批人多出自庶族和平民,不是经历过各种政治争斗而后落败的门第,就是历经十几或几十年寒窗才获得官职的人。
    培养他们,本是想他们会更感皇恩,能踏实做事,但成效并不大,他们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巴结权贵、钻营升官之道等地方。
    唯独楚清勤勤恳恳,且业绩显著,不但充盈了皇帝的钱袋子,更是给皇帝开辟了“地方包围中央”的集权思路和可能性。
    只是此人过于醒目,令皇帝生出对其不好掌控的担心,以至于甚至怀疑她谋反。
    可现在看看,谁的谋反可能性更大?
    不是有兵权的,就是有人脉的,倒是楚清干干净净。
    结果,竟把这个干干净净的人,给搞得甩剂子辞官了!
    明明可以起到更大作用的!
    “朕听说,临洋侯还说过‘本侯守国门’这话?”皇帝问道。
    李公公:“是有此话,听说是临洋侯遭遇刺杀,侯府世子安慰雇工时当众说的。”
    皇帝:“原话怎么说的?”
    作为自小一起长大的主仆,李公公自然知道皇帝问的是楚清的原话,而不是小宝的转述,于是回答:“临洋侯说的是‘本侯守国门,老徐搞经济’。”
    答完,再补充一句:“听说是临洋侯选建府地址时对临洋知县徐光泽说的,很多人都听到了。”
    皇帝点了点头——这就是了,楚清啊,不是朕不信任你、不护着你,而是你太过嚣张。
    朕是有让你辅助边境驻防的意思,你却不能把自己看成驻边大将,你没权利说这话。
    楚清做事总是“先斩后奏”,比如当初私自支援洪亮部队粮草、私自让密侦司参与军队情报传递等事务。
    这种做法放在她那个世界尚可,毕竟都有手机断电、没信号的时候,事急却与领导联系不上,当机立断,事后与领导沟通一下便好。
    即便沟通不良,大不了辞职走人,与性命无忧,只关乎收入稳定与否。
    可在皇权统治的社会则不同。
    确实,很多事情需要讲求速度,但在官员眼中,楚清的做法就是擅动、专断,造成各部门权限模糊。
    如果有人效仿会怎样?
    那就是鼓励所有人可以擅自行事,投机派将大行其道。
    而且,效仿的人多了,高位者又会怎样?
    他们会产生一种心态:下边的人都这么干,玩下克上,那我只能也伸手拿利益。
    事若成,则利益同享;事若不成,那就你自己背锅,因为我可没给你下令如此作为。
    领导者本来是制定计划、分配利益的角色,这么一搞,必然使得国家更加混乱,甚至失控,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
    过去的楚清一穷二白,皇帝能够相信如此行事是她心思质朴,但随着楚清权利、地位走高,皇帝还能这样想吗?
    可事实上,被“高高挂起”的临洋侯说守国门,还就做到了。
    至少作为守边大将的薛正浩连饿得半死的战俘都看不住,还得是楚清给截杀的。
    楚清就是这么让皇帝感到怎么做都矛盾的人。
    皇帝既然并不完全放心楚清,为什么还以五万两银子的价格买“没良心炮”的图纸?
    就是出于对楚清的安抚:你说图纸不白给,朕不但同意,还高价收购。
    还想用着人家,还要防着人家,能不矛盾吗?
    可谁让楚清对皇权、皇威认知不足呢?
    她在自己的世界就没当过领导、没有经验;又是“红旗下的蛋”——头突然出来是多年的期盼,挺胸抬头叫喊是天生的遗传。
    这不是适不适应社会的问题,而是三观早已稳固的问题。
    她哪里懂得皇帝任用她的真正含义,是把她当枪使,对抗的是皇帝不方便掀翻的世家大族与朝臣之间过于稳固的利益链。
    那对皇权是最大的威胁。
    他们世代在朝廷做官,子承父业、兄弟相望,世袭传承,门第清高,联姻结网。
    哪怕最初是以诗文传家的世家,为维护家族利益,族中也必定会想方设法掌握军权,以武力维护自己的崇高地位。
    世家裹挟皇权,最后西风压倒东风,皇权旁落。
    国家需要世家门阀支撑,却不能允许他们与皇权牵涉过深。
    皇帝一直想把朝廷上下大换血,扯断世家对朝堂的牵制,可是,自古以来变法也好,革新也罢,想不血流成河都是难如登天之事。
    不过误打误撞的,楚清到底是给皇帝制造机会,把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