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蒙古保长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洗白者们的理由是,元朝从来没有发布任何诏令明确规定四等人制度。他们的逻辑是,哪怕被人打了一耳光,但只要别人没有承认打你,那你就没有被打。
    日本不公开承认南京大屠杀,大屠杀就不会存在?
    米国现在没有出台种族歧视的政策,那是不是就没有种族歧视?
    非得要蒙元皇帝专门下道诏书,诏书中写明谁是第一等谁是第四等,才算四等人制度存在?
    蒙元统治者又不是白痴,干嘛非要明说四等人制度?难道想激发汉人和南人造反吗?
    四等人制度是体现艾政治,经济,赋税,劳役,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的等级制度,本身就是事实。还用得着明文宣布汉人是第四等?
    一个宰相能提出杀光张、王、李、刘、赵汉族五大姓的朝代,大多数汉人被禁止取名、可能村子里有一堆人叫三八四九的朝代,你竟然告诉我四等人制度不存在?
    …………
    “千里兄真是智识过人啊,孤身入流民,劝解流民散去,真乃佳话也!”李洛在马上笑道。
    马千里却眉头微锁,似乎对李洛的话充耳不闻,令李洛不由有点心生惭愧。
    他知道,马致远是在想事情。
    过了一会儿,忽然马致远勒马说道:“中正兄,在下有个不情之请。倘若中正兄答应,于在下而言那就是意外之喜。倘若不便应承,那也是应有之义,在下绝不敢怪罪。”
    来了!
    李洛也勒马,指着不远处的山坡,“千里兄,不如我们上去看看风景如何?”
    马致远眼睛一亮,“不错,如此秋光,正是登高望远之时。”
    李洛让众人在山坡下歇息,他和马致远一起登上山坡,向北瞭望大海高天。
    如今时令已是秋末,山风微寒,草木萧瑟。两人看向山坡不远处一大片村庄,隐隐可见人影。
    “千里兄,你的请求是让我善待百姓?”李洛望着村庄说道。
    马致远点头,“中正兄真是明心见性。在下所求正是此事。在下虽然痴长几岁,却颇为敬佩中正兄……”
    李洛摆手打断马致远的话,“千里兄不用再说了,我既然做了这镇守官,不说造福百姓,起码也要让他们日子好过一点。至于其他,我也是有心无力,爱莫能助了。”
    马致远向李洛拱手作揖:“中正兄高义。在下就替宁海州的汉人百姓,先谢过你这位高丽官人了。”
    在马致远看来,东国(高丽)之臣,比起蒙古官人当然要温和很多,起码不会那么野蛮残暴。倘若李洛是蒙古人或色目人,他也不会与李洛同行,更不会提出这个请求,那是惹祸上身。
    “千里兄严重了。在下虽是高丽人,然祖上也是中原移民,对于中原百姓之苦,自然也能感同身受。牧民一方,不说造福一方,也不能欺天虐民,总要有所周全。”李洛道。
    马致远失笑道:“如此说来,倒是在下多此一举了,中正兄见谅。”
    李洛摇头,“不然。起码可让在下知道千里兄的心意,也让千里兄知道在下心意。”
    马致远闻言,不由大笑。
    此时山风渐大,吹得马致远衣袍清扬,大袖飘举,加上他风姿不俗,相貌俊郎,又腰悬长剑,看上去简直清逸如仙。
    而更年轻的李洛,反而相形见绌。
    要说长相风姿,李洛并不比马致远差。他吃亏在服饰打扮。
    李洛是个极其现实的投机者主义者,体现在服饰上,他现在穿的不是高丽周衣,也不是中原汉服,而是蒙古质孙服。加上辫发圆帽,佩刀不佩剑,这通身的气质顿时“彪”起来,难有马致远那种儒雅飘逸的风度。
    “千里兄,这附近并无驿站,也无市镇。今晚只能在前面村庄过夜了。”马千里指着不远处的村庄。
    那村庄约莫一两百户人家,坐落在山下河边,风景很是宜人,看上起还比较祥和。
    李洛点头道:“也只能如此了。这村中有没有蒙古保长?”
    马千里回答:“这样的村子,保长必是有的,但未必是蒙古人,色目人也可能。”
    李洛问:“就没有汉人保长吗?”
    马千里摇头:“南方,还是有不少汉人保长的,北方就少了。至于这齐鲁之路,靠近大都,乃是腹里所在,不可能有汉人当保长。别说保长,甲主都当不上。”
    元代,以二十户为一甲,又叫一村。以百户为一保,又叫一社。所谓元代村社制度,核心就是保甲。
    村社制度的特点,是“集中居住,集中管理”,不允许百姓随意在某地自由建造房屋,而是集中在一社,便于甲主(社长)管理监督。
    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从未有过的。
    既然基层组织都有了村社制度和保甲长,那么是不是意味着皇权下乡、元廷政府对基层的掌控力很强?
    不是。
    相反,元廷中央对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