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一十四章 那山,那人,那狗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日地走着这条山
    路。层峦叠嶂、山清水秀的美丽风景,用脚丈量起来可并不那么容易,何况还背着沉重的邮包,一走就是三天。
    自始至终,你不会觉得这位老邮差的形象有多么高大,他是那么普通,也没什么光辉的事迹,倒是一系列小事儿时刻记在心上,替五婆的孙子给她老人家写信念信,给和村委会打过架的人单独送信,收信时检查没贴邮票的自
    己贴上,他很憨厚,却很细心。这一切做得是那么自然,自然得让人不觉有什么特别,工作如此,亦复何言。
    而且老父亲是真正的做到了,一辈子专心做一件事!
    而这部电影的魅力不止于此。
    正所谓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这像是儿时回姥姥家的所见,更像童年的一幅画。“山里人为什么住在山里?”
    李易儿时也曾这么问过??青山绿水,稻田和自在。
    但是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他陡然一笑,其实山里人本就是那幅墨一般浓郁,雾一般神秘的乡间画作的一部分。他们好像生来就应该是山的一分子,也许真的是因为他们是神仙的后代罢。可是对于李易而言,这些似乎消失了太
    久。他从这部影片里找回了那一点平实,纯真与些许执着。也许不仅是山里人,生活在霓虹灯下的都市人也该保有那样一幅画。这是一个平凡的世界,我们最终寻找的也许不过就是这一点点的安静和恬淡。
    李易接下来开始让人寻找一些那个时代过来的老人,或者有着类似的子承父业的人,进行走访。
    这一趟,他收获很多。
    渐渐也开始明白,或者说对电影里面的一些东西,了解的更加深刻起来。
    他开始去认真地分析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可以说是一部公路片,因为这是一个完全发生在路上的故事。当然,这是明线,暗线还是两代人的交融与传承,父子两人对待事物的不同看法及冲突,关于瞎婆孙子、关于走
    邮路搭不搭车、关于要不要去村长家走走等等。然而,从中却看不出谁成熟老练,谁青涩?懂。不经意间,父亲发现儿子已经长成成人,儿子发现父亲默默老去。
    人物塑造方面。电影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展现父子两人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儿子是心理独白??声音,父亲是过去回忆??影像。
    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展示父子两人的内心世界,在这个简单且几乎没有冲突的故事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让一个简单的故事层次丰富起来,让观影者也能及时进入父子两的内心,共同完成这一次内心世界的旅行,也是角色鲜
    活、立体起来的关键所在,导演这一处理思路极是恰当。
    父亲一角色,拿捏张弛有度,毫无娇柔做作,完全融入到了电影叙事空间,最为出彩的。
    电影关于母亲这个角色的描述相对比较少,当然也可以理解,毕竟,电影的主题不是母爱,而是深沉的父爱。
    而这部电影,或者说这类的电影,其实在李易看来,正是这个时代需要的。人们渴求的东西。
    如今的这个社会太浮躁了,浮躁到很多人都找不到人生方向,也快收不回那颗放荡的心了。
    人们庆幸自己远离家乡,开始减少跟父母长辈亲友之间的交流互动。觉得自己长大了,活在都是建筑编织的梦里,不敢醒来。觉得自己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却找不到几个能倾诉的挚友。
    或许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农村生活,但是片中典型的山间丘陵的画面,却给了李易莫名的熟悉感。
    比如父子住的土砖房,老式木板雕花床,农村巷子里的石板,以及小桥流水,成片的水稻田,还有那漫山遍野的绿色树林,都极度让人舒适。
    其实这些李易并没有经历过,或者真的熟悉,只是因为这种没有手机电脑,没有看不过来的资讯新闻,没有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小的空间距离和越来越大的心理距离。这才真是,“从前车马很慢,信件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
    可以说,山里的车马,就是邮递员,他们的背包里,装的就是那个时候的爱。
    对于写信,李易当然不陌生,毕竟,他也是经历过写信的时代的。
    但是现在的人,特别是一出生就是电话普及,手机普及,互联网普及的这一代,是很难想象,曾经可以寄出去一封信,然后等上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能收到回信。
    但李易却敢肯定,收到信的时候,拆开信封的人会很高兴。
    这是来自于“慢”的信件的魅力,等待的过程,期待的时间,积攒的情绪,在拆开信封的时候,都被灌注到了那几张薄薄的信纸当中,那字里行间,都仿佛充满了满溢的情感。
    而对于山里人来说,信就是承载着一个人的思念和期待。
    所以,这份看似简单的邮递员的工作,父亲干了一辈子。随着社会逐渐变革,山里的人不断往外走,只剩下老弱妇孺,80年代末,大哥大等通讯工具兴起,这一切,虽然山里人还感觉不到,但是已经在默默改变着山里人的
    生活方式。
    就像父子爬上山头,看到公路修到脚下,有车开过。
    儿子问,为什么不坐车呢。
    父亲答,邮路就是邮路,该怎走就怎么走。
    儿子又说,可是有些没有人家的地方,根本没必要去。
    父亲答,这么走踏实,有准头。你以为路上的车都是给你预备的吗?
    儿子反驳,你不试怎么知道?
    父亲说,我才不会在路边给人陪笑脸呢!
    这里,既是新老邮递员之间观念的交锋,也是当时大时代背景下,人们思想的冲撞。
    说实话,李易和他老豆之间,虽然不像新老邮递员父子那般,但是其实曾经也是有着类似的隔阂的。
    《那山,那人,那狗》所处的时代,是特殊的,因为那个时代的节点,是变革的节点。
    老一辈人的思想和新一代人的思想,可以说是有着明显的,巨大的隔阂的。
    父亲作为老一代邮递员,对自己的工作,不仅仅看作是送信的。更是在曾经山里不通信息的时候,给其他人送去希望。在他看来,每一封信都应该送到山里的人家手里,而公路,因为稀少,所以不可能通到所有人的家门口。
    这样一来,信的纽带,就断了。
    而儿子接受过新的思想教育,活在时代变化的当下,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比如可以搭便车,没有人的地方完全可以不去。他还会听流行音乐,被少女瓮中播放立体音效的技术惊到了。
    当然,此时的儿子也还没有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全片开头的那个清晨,就是他开始自己邮路生涯的起点,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痛苦纠结。
    而事实上,哪怕电影到了最后,父子两代人的思想也依然并没有趋于一致。
    儿子接受这份工作,源于父亲跟支局长的推荐,也来自于自己还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方向,更为深层的,是他对于自己的家,以及家中父母的不舍。这一点,跟父亲把这份工作当成信仰是完全不一样的。
    或者说,除了老父亲他们那一代人,儿子这一代的人,哪怕子承父业,可是初衷和目的也已经完全不同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