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千头万绪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你说吐蕃为何非要吞并吐谷浑?他们难道不惧怕我们大唐的铁骑吗?”
    提着灯笼的唐军将领,转头后望。
    灯笼中透出的烛火光芒,照亮了他的脸庞。
    赫然是苏庆节。
    他的五官原本就十分立体,此时被灯光映照,半明半暗,更显得鼻梁挺直,脸若刀削,唇若涂朱。
    一双带着威棱的眸子,隐隐倒映着火光,明亮异常。
    苏大为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敌人要打我们,还用管他们为何吗?不过若真要说起来,就是一个贪字。”
    “贪?”
    “这些年,天气越来越暖和,以前只有在北地才能盛开的梅花,在长安冬月居然也能盛开,还有白鹤,你注意过没有,城外的河边,来了很多白鹤。”
    苏庆节皱眉道:“这和贪有何关系?”
    “当然有关系了。”
    苏大为揽过他的肩膀,两人肩并肩的向前行去,身后跟着一队身穿皮甲,腰佩横刀的卫兵。
    “因为天气暖和,吐蕃人的粮食增多了,也才能增加人口,有余力去侵占土地,之前的象雄古国,还有雪山以南许多小邦国,都被吐蕃人侵吞了。
    人的欲望是会随着地位不断提高的,当他们拥有十亩地,立刻就想拥有一百顷。”
    “你这说的……”
    苏庆节看了他一眼,想了想笑道:“是这个道理,我现在从军,以前不敢想的,如今却也想争一争。”
    “想什么?”
    “和我阿耶一样,封公觅侯。”
    “哈哈,男儿何不带吴勾,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苏庆节停下脚步,灯光下一双眼瞳放大,略带惊异的看向苏大为:“这诗是你作的?以前没听过,倒也应景。”
    “呃,小时候有个道人从我家门前过,向我讨水喝,我看他可怜,就给他一勺凉水,还给他一个肉汤饼,道人见我聪明,就摸了摸我的脑袋,说:小郎君,我看你骨骼精奇,我这里有几本书,你想学吗?”
    苏庆节听得入神:“难道他传你一身本事?”
    “咳,差不多吧,跟着他学过几本歪书,幼时也不懂是什么。”苏大为打了个哈哈想混过去。
    嘴瓢了,一不小心,就把中唐诗鬼李贺的诗给剽了。
    这不好。
    年轻人,还是要讲武德的。
    “刚才那诗……”
    “什么诗?没有诗,咳,也是那歪嘴道人教我的,不提这个了。”
    苏大为挥挥手:“我们去检查一下衣甲。”
    大军行进,后勤常需要十倍的人力才能跟上。
    除了粮草辎重,衣甲兵器也是很大一部份。
    好在现在大唐的畜牧业发达,骡马和牛车能解决很大一部份。
    就算这样,一日行军也走不太远。
    后世有人算过,宋朝时行军,一天差不多是三十里,如果极限速度,可以更快一点,但也快不了太多。
    很大原因,就是受后勤拖累。
    唐人要稍好一些,一天也不过四十余里。
    如果军情紧急,抛下辎重,倍道兼行也是有的。
    不过那种情况十分危险。
    龙朔二年,铁勒道行军大总管郑仁泰和薛仁贵在天山讨伐九姓铁勒,听斥候说铁勒辎重在某地,遂率轻骑兵,昼夜北进。
    结果越过沙漠,循着仙萼河搜索,却不见铁勒兵。
    回来的时候,因为粮尽,所率一万四千骑,只剩八百人。
    可谓惨烈。
    虽然李治没有因此而降罪郑仁泰,甚至诏令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
    率将军独孤卿云等驻守鄯州,防备吐蕃。
    但郑仁泰在龙朔三年年底,便薨于凉州官舍。
    不能不说,和那次大败,有因果关系。
    苏大为和苏庆节两人先检查了各营安营情况,军帐在广袤的地面上,排布如棋。
    每帐每营之间,都要有固定的间距。
    营与营之间,还要有营寨。
    大军最外围,四面都要挖堑沟,设下鹿角、栅栏和望楼、箭楼,明暗哨。
    数万大军,绵延十几里。
    巡过一遍,已经花去不少时间。
    但苏大为与苏庆节,却做得一丝不苟。
    今时不同往日,过去在征西突厥、征辽东时,他们上面都有主帅,有大总管。
    但此次从长安发兵,一直到吐蕃,相隔何止千万里。
    这一路上,都是以苏大为为主,苏庆节为副。
    他们要为这支军马负责。
    一万余人上下,人数不算太多,但加上后勤还有牲口,依然是一个极庞大的数字。
    苏大为忍不住叹道:“还是当年在天山南追击沙钵罗时轻松。”
    “那时候轻骑追击,沿路抢掠胡人的牛马羊群,自然不用发愁。”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