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争论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几乎场场爆满。
    二来是这部书足够长,一共十六卷,合计二百三十多万字,慢慢评说的话,足够说上好几年时间。
    这下他们就不用费心思去想哪些话本听众喜欢,哪些不喜欢,直接开讲《仙侠》就是了。
    ……………………
    就在外界为番外篇讨论不已的时候,池非并不知道,也管不了这么多,他现在忙得很。
    他现在不仅要学习普通印刷机的构造原理,还要考虑新书写什么题材。
    为了让制作印刷机的工匠张师傅放心大胆地进行试验,他已经提前跟张师傅说好,所有试验新机的材料和人工花费都由他来出,一月一结。
    而且还跟他保证,一旦做好能用的机子,就付他两倍的制作费。
    看池非如此大方又信得过他,张师傅大受鼓舞,开始卯足了劲进行研究和试验。
    经过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后,池非这才知道活字印刷术虽然最早由汉人发明,但实际上几百年来却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和使用,大部分印坊仍旧以雕版印刷为主。
    活字印刷术无法广泛使用的原因,主要有几个。
    一是活字本身的材质不够好。
    最早的活字,是用木料做的,但由于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胀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所以很快就被淘汰了。
    发明者经过不断试验,最后才改用胶泥作活字。
    胶泥虽然比木料要好,但胶泥毕竟硬度有限,多印几次的话,字体本身容易出现磨损,因此需要制作大量的备用字。
    尤其是像“之”、“也”等常用字,在一页当中经常出现,所以需要为之制作的备用字就更多了。
    后来有人想出用锡做活字,但锡不易受墨印刷困难,所以活字印刷术难以得到推广。
    二是挑字工人难找。
    活字印刷术需要根据每一页的内容,把相应的活字排在一起进行印刷。
    但每个活字不是正的,而是反的。所以挑字工不仅要识字,而且还要迅速把反着的字认出来,这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和练习才能熟练做到这点。
    以京城为例,大部分平民百姓只要有条件的话,都会让自家孩子去读几年私塾,至少把字给认全了。
    这样做不是真想让孩子去考科举,而是为了让孩子在将来容易找到一份既轻松又体面的活而已。
    京城作为大魏国都,平民识字的比例相对于外地其他地方算是比较高的。
    这些读过几年私塾识字的人就算不去考科举,也可以做其他比较轻松的活,因此没多少人愿意做挑字工这种繁琐复杂的工作。
    实际上,很多像聚雅斋这类的老字号书坊,印坊里的挑字工都是从自家老员工的孩子里挑选并培养出来的,不仅人员稳定而且也信得过。
    三是古代需要大量印刷的书并不多。
    除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这些最为人熟知的书以外,需要大量印刷的书还真不多。
    最多也不过印个几百本或上千本而已,有这功夫弄活字印刷,还不如用雕版印刷更方便一些。
    因为这几个原因,几百年来活字印刷术才无法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如今活字印刷术真正开始得到大量使用,其实是在几十年前由海外来的洋人所带来的结果。
    活字印刷术由中土流传到海外后,在洋人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发展。
    主要的改进包括活字的材质,以及印刷机的出现。
    洋人用作活字的材料是铅、锡、锑合金,不仅易于成型,制成的活字印刷性能好,而且坚固耐用,彻底解决了活字材质不好的问题。
    洋人还发明了铸字的字盒和字模,使活字的规格容易控制,也便于大量生产。
    在印刷机方面,洋人发明了螺旋式手板印刷机,比传统的手工印刷快了好几倍。
    不仅如此,洋人还发明了脂肪性油墨,大大地提高了印刷质量。
    在活字印刷术的改良和创新方面,洋人的确远远走在了汉人的前面。
    那些洋人之所以把自己发明的印刷术在中土推广,当然不是为了做善事,而是为了卖机器赚钱。
    但洋人却极大地低估了汉人的仿造能力。
    仅仅几年时间,汉人的能工巧匠就已经能够做出一模一样的印刷机,而且价格连原来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这让洋人们大惊失色。
    更要命的是,洋人当中也不是铁板一块。
    有洋人因为经受不住书坊东家的金钱诱惑,把活字的铸造配方以及油墨做法等关键技术都说了出来。
    于是短短十年间,洋人千辛万苦才改良出来的活字印刷术被汉人学了个透,再也无法靠卖印刷机来赚取暴利。
    与此同时,活字印刷术也逐渐成了各大书坊的主要印刷方式,并且得到大量推广。
    如今池非和工匠张师傅要做的,就是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