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和安帝要向胡人议和称臣这件事不仅在大魏境内引起了震动,在西北和东北两地同样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
“老章,此事你怎么看?”在西北大营内,刚刚看完密报的宁志远转头看向身边的心腹幕僚。
章文轩老先生表情凝重地说:“主公,谢家此举,乃破釜沉舟之计。
如果属下没猜错的话,谢家可能想倾全国之力,对西北发起大战。”
宁志远表情一凛,赶紧问道:“此话怎讲?”
“西北和东北两地大量增兵之事,谢家不可能不知情。
原本三十多万人的西北军就已经是难以匹敌的强悍之师,如果再增加二十多万人,谢家自知绝非对手。
因此谢家想趁主公还未把这二十多万新兵练成强兵之前,先下手为强。
但如果谢家想集全国之力征战西北的话,那已经占据了南方大片地区的胡人怎么办?
万一这时候胡人从背后捅刀,那谢家岂不是腹背受敌。
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安抚好胡人,让他们不会趁火打劫。
至于如何安抚胡人,议和自然是最好的办法。
属下相信,只要能够跟胡人议和成功,谢家什么条件都会答应,称臣纳贡自然不在话下。
他们要的,就是一个可以集中兵力对付西北的时机。
等西北平定后,再集中力量对付胡人,这就是谢家的计划,也是他们最后翻盘的机会。”
宁志远冷笑道:“谢老贼为了对付我们宁家,还真是煞费苦心啊。竟然连向胡人称臣纳贡这种馊主意都想得出来。”
章文轩正容道:“主公,如果此事是真,我们应该早做准备。”
“这是当然。
既然谢老贼想跟我们打,那我们就遂他意跟他好好打上一场。
看看是他的西南军厉害,还是我的西北军厉害。”宁志远杀气腾腾地说道。
虽然知道此战在所难免,但章文轩还是感到有些可惜。
现在开战,对西北来说还是太早了。
那二十几万新兵想要成为强兵,至少还需要操练几年时间方可真正上战场。
而且打仗打的不仅是兵将,还有钱粮。
如今在东北,尤其是九江府那里经营得越来越好,商业发达,百业兴旺。
基本上军中大部分士兵的军饷都由此而来,因此军饷方面是不成问题的。
但粮草却一直是个比较头疼的问题。
如果按照原本三十万西北军的规模,西北加东北两地的粮食产出,再加上海外购粮等额外补充,是能够养活全军的。
但问题是现在突然多出了二十多万新兵要养,这个负担就大了。
现在倾其所能,也仅能做到勉强维持而已。
不过前一段时间听说在九江担任知府的苏先生找到了一种适合在西北种植,名叫土豆的高产粮食种子,并且已经育种成功。
苏先生在信里写得很清楚,只要这种来自海外的作物能够在西北大面积种植成功,就有极大的希望能让西北全部军民实现真正的自给自足。
苏先生为人做事一向谨慎可靠,既然他都这样说了,那就表示确有其事。
这对于整个西北来说确实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主公也为此高兴了足足一个多月。
既然有了这样的高产作物,只要在西北种上几年时间,应该就可以彻底解决军粮紧张的问题。
不管是练兵还是种粮,都需要时间。
而如今的西北,缺的也正是时间。
章文轩现在只希望这场无法避免的大战能够尽量来得晚一些,让西北有更多的时间作准备。
……………………
从这天起,西北和东北两地同时进入了紧张的战备时期。
在军事方面,各级军方将领纷纷对治下士兵加强了日常的操练,各个兵器作坊也开始分早晚两班日以继夜地大量制作武器和守城器械。
在地方治理上,除商业繁华的九江府外,其他各个府城都实行了宵禁,人员进出也要进行严格的盘查,以防有奸细混入。
不仅如此,各地官府开始在农闲的时候组织治下的青壮平民一起加固城墙,并在城外修筑护城河、瓮城、炮楼等军事设施。
如此这番架势,几乎所有人都看得出来,这回真的要打仗了。
西北那边还好一些,毕竟当地民风彪悍,多年来已经习惯了跟胡人隔三岔五地打仗。
东北这边除了西北军刚进来那会小打过一轮外,这么多年来都未经大的战事,因此当地百姓都有些人心惶惶、恐慌不已。
池非所治理的九江府,虽然为了保持商业繁华没有实行宵禁,但军事布防方面却一点也不比其他府城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仅加固了城池和周边的工事设施,还在港口那里又多造了好几个炮台,防止敌人从海上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