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议和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此时所有人都已经知道,可能不久之后就要打仗了。这是几位将军亲口所说,不会有假。
    谁也不想死,为了保命,自然没有人敢在这时候放松下来。
    ……………………
    就在西北和东北两地紧张练兵之际,京城方面派去南方议和的使节终于回来了,并带来了胡人的回复。
    胡人的条件并没有改变,同意议和,但前提是大魏朝廷要向大厥称臣,并且年年纳贡不得中断。
    大魏朝廷要对大厥皇朝以臣子自居,大魏每年需向大厥纳贡岁银二十万两,绢四十万匹。
    老实说,这二十万两岁银和四十万匹绢的贡礼,与大魏每年接近上千万两的军费开支相比,真不算多,甚至可以说是九牛一毛。
    只是要向胡人称臣这个要求实在太过屈辱,这才是最让天下读书人难以接受的地方。
    相比之下,各地百姓虽然也觉得胡人确实过份,但心里面却也希望朝廷能够跟胡人议和成功。
    对于众多平民百姓来说,谁当主子其实没什么区别,还不是一样要交各种田赋杂税,身上的负担一点也没有减轻。
    反正日子都是一样过,朝廷还不如直接向胡人称臣,这样就不用再打仗死人了。
    什么忠君爱国,那是读书人和官老爷们的事,与他们这些平头百姓关系不大。
    这就大多数平民百姓的心里想法。虽然麻木冷漠,但却无比现实。
    虽然遭到了无数读书人的反对,但可惜这些人无官无权,根本什么也做不了。
    至于朝堂上的各级官员,更没有人敢轻易表达意见,几乎全都在装死,就等和安帝,或者应该说是在等安国公的反应。
    但既然议和的使者已经派出,表示此事十有八九会定下来。
    果然,几天后,和安帝在朝堂上对着所有官员痛哭流涕道:为了江山社稷和天下百姓的安危,他宁愿背负这千古骂名,同意向大厥纳贡称臣。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和安帝在演戏,但底下的官员还是赶紧作出一副痛心疾首、感激涕零的样子表示他们能够体谅皇上的良苦用心,这一切都是为了江山社稷和天下百姓的无奈之举。
    第二天,包括真知报在内的京城各家报纸也纷纷报道了这君臣相泣的“感人”场面,在民间引起了广泛的议论。
    虽然天下绝大多数读书人都难以接受要向胡人称臣这件事,但事已至此,他们也无能为力。
    和安三年冬,大魏派出使节向大厥递交了国书,正式向大厥朝廷称臣,并且承诺每年都会向大厥纳贡。至于南方各地已经被胡人所占领的地区,大魏答应从此割让给大厥永不追索。
    由于大魏如此听话,大厥朝廷也十分爽快地接受了求和,两国正式签定了盟约,约定两国从此结百年之好,永不侵犯。
    就这样,在打了足足四年仗后,由汉人所统治的大魏和胡人所统治的大厥终于达成了和约,停止了战火。
    由于向胡人称臣并非什么光彩之事,因此朝廷上下都有意淡化此事,尽量不想多提。
    一时间,不管是京官也好,地方官员也罢,都采取同一态度,那就是在私下里怎么说是另一回事,但在公众场合下都对此事避口不谈,这逐渐成了一个不能乱说的禁忌话题。
    由于官场上下全都采取这种沉默的态度,又没有贴出榜文说明此事,使得许多平民百姓甚至不知道朝廷已经跟胡人达成了和约,还以为此事依旧在谈,对事情的发展还处于稀里糊涂的阶段。
    而那些相互串连的读书人则不同,许多人都已经知道了此事,全都感到憋屈无比。
    但经过京城上千儒生因为向皇上请愿而被断绝科举之路后,这些有志于仕途的读书人也不敢在公众场合高谈阔论,只敢找上一两个可信的知己聚在一起痛骂此事。
    这就是民间对此事的大体反应。
    在军事方面,虽说大魏跟大厥两国达成了和约,但毕竟大魏是被动防守的一方,也不敢一下子就把驻防在江口府的大军全部撤走,以免胡人突然背信弃约大举攻城。
    如今的江口府,是保卫江南的最后一道防线。此处一失,胡人就可大举进军江南,因此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但撤军是一定要撤的,只不过要分批撤离罢了。
    在两国签定和约的两个月后,朝廷终于从江口府撤出了五万大军。
    紧接着一个月后,又撤出了七万。
    之后的两个月内,朝廷从江口府陆陆续续撤出了一共二十多万大军,只留下八万多不足九万人继续驻防。
    而这日撤出的二十多万大军,几乎无一例外全都调到了江西一带驻扎。
    除此以外,军部把常驻京城的禁军、五军营、边营这三大营当中的大部分士兵也都分批调到了江西。
    这还不止,朝廷还向各地卫所发出了调令,让各地卫所把大部分兵员都调往江西汇合,不得有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