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开卖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卖报,卖报。文学报,文学报。《仙侠》作者池非先生最新作品连载,一张报纸十一本书。”
    “文学报,文学报。《仙侠》作者池非先生最新作品,一张报纸十一本书,十一本书。”
    “卖报,卖报,文学报。《仙侠》作者池非先生最新作品,一张报纸十一本书,一张报纸十一本书。”
    一个月后的一天早上,京城南大街上忽然响起阵阵孩童的叫卖声。
    被叫卖声所吸引的路人抬头望去,只见几个背着挎包,全部剃成光头的男孩子正拿着几张很大的纸一边走一边沿途叫卖。
    有一个《仙侠》的书迷正好在附近,一听到池非先生的名字,立刻拦住他们问:“小孩,你们刚刚说什么?池非先生出最新作品了?”
    “是的,叔叔。池非先生在我们的报纸上连载了最新的话本,今天是第一期。”
    “报纸?那是什么东西?”
    “就是在一张纸上印了很多话本的纸。您可以看看。”一个孩子把一份报纸递给他。
    那个书迷接过去一看,只见这张所谓的报纸在正上方处印着“文学报”几个大字。
    整张报纸被分成多个大格子,每个格子顶端都印着一个书名,旁边是作者的名字。书名下方,则是该话本的正文。
    每个格子并不大,最多也就印了几千字而已。
    但这张报纸整体很大,正反面都印着东西,粗略一数还真有十一部话本,只是每一本都只有第一章几千字而已。
    他翻回前面,很快就在最显眼处找到了池非先生的最新大作,书名叫《重生》。
    除了这《重生》外,竟然连《梁祝》和《仙侠》都有连载。
    看起来好像还真是池非先生的新作,那个书迷半信半疑地问那几个孩子,“这报纸怎么卖?”
    “三十文钱一份。”
    那个书迷一听这价钱也不贵,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钱给他们。
    终于卖出第一份报纸的几个孩子十分兴奋,在仔细点数过后,小心翼翼地把钱放进挎包里。
    接下来,他们继续开始沿街叫卖。
    “卖报,卖报。文学报,文学报。《仙侠》作者池非先生最新作品连载,一张报纸十一本书。”
    “文学报,文学报。《仙侠》作者池非先生在本报连载了最新作品,大家快过来看啊。”
    不仅是南大街,在京城多处大街上,同样出现了这样的景象。
    穿着相同衣服的几个小孩拿着这种名叫报纸的新鲜事物一边走一边大声叫卖,吸引了许多行人的好奇和注意,其中有不少行人还真的淘钱买了。
    到了晚上的时候,出去卖报的孩子陆陆续续地回到了老旧的四合院。
    早就等着他们回来的张小娥在点过人数都齐全后,这才开始开饭。
    为了犒劳他们,张小娥除了平时的白粥和馒头外,还另外给每个孩子分了两个肉包子。
    这下孩子们高兴坏了,他们最喜欢肉包子了。
    一些心急的孩子立刻迫不急待地把肉包子放进嘴里吃起来,但大部分孩子还是准备留着最后才吃。
    用过晚餐后,除了轮到今天值日的四个“值日生”在忙着收拾和打扫外,其他孩子在洗完自己的碗后开始兴奋地说起白天卖报的过程。
    虽然之前在院子里模拟过很多次,但他们还是第一次真正卖报。
    刚开始真的很紧张,但在陆陆续续卖了几份报纸后,就变得没那么紧张,并逐渐适应下来。
    他们问得最多的,就是其他组一共卖出了多少份。
    在听到最高那组竟然卖出了十二份的时候,顿时感到既惊讶又羡慕。
    就在孩子们热烈讨论着的时候,池非从外面走了进来。
    一看到他,孩子们立刻停止了说话,然后迅速站起来向他躬身行礼道:“先生好。”
    “行了,你们坐吧。”池非走到他们前面的椅子上率先坐下来。
    等他坐下后,孩子们这才跟着坐回原来的位置。
    “今天报纸卖得怎么样?”池非开口问道。
    “先生,我们卖了七份。”
    “我们卖了八份。”
    “我们十份。”
    “我们也是十份。”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报着自己的成绩。
    池非抬手让他们安静下来,“好了,现在让我们一组一组来结算。第一组先上来。”
    三个年龄介乎七到八岁的孩子立刻拿着自己的小挎包走上去。
    “你们组一共卖了几份报纸?”池非问当中较大的孩子。
    “回先生,我们卖了八份,这是我们收到的钱。”那孩子恭敬地把挎包交上去。
    池非打开挎包点了一下,一共二百四十文钱,一文不少。
    池非把挎包里的钱倒进带过来的包里,然后点出六文钱分成三份放在桌上说:“我们之前说好,每卖出一份报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