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缺少耕牛是个大问题。一直到四个世纪之后,中国农民最大的愿望仍然是“三十亩地一头牛,婆娘娃娃热炕头”,其中那一头牛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耕田本来就辛苦,没有牛的话就更辛苦了,十几亩地,几十亩地,光靠锄头的话,从头到尾翻一遍都能累死个人了。龙岩峰现在搞的是集约化农业,耕牛、农具都集中起来用,效率自然比那些农民光靠锄头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死命垦地要高得多,但是没有足够的耕牛,效率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他粗略计算了一下,近十二万亩田地,至少得要三千头耕牛才足够,但是现在海淀皇庄自己养的再加上投献土地的农民带来的,总共不到一千头,其中有好些还是快要拉不动犁了的老牛……
这就蛋疼得很了。
连耕牛都不够,那还玩个毛的集约化农业?趁早散伙得了!
龙岩峰挠着头叹气:“那帮混蛋投献土地倒是积极,可是为毛就没有人投献一千几百头耕牛给我啊?”
小萍偷笑:“爷,北直隶很缺耕牛的,买得起耕牛的人不大可能会把土地投献到皇庄名下来。”
龙岩峰只能叹气了。
明朝很缺耕牛,从开国以来一直都缺。比如说在洪武时期,北地边军屯垦,理论上每三十亩军田就要给一头牛,但落到实际,却往往是一两百亩才给一头牛,比较倒霉的甚至是五六百亩军田一头牛。耕牛如此稀少,边军开垦那么多土地肯定种不过来的,只能抛荒,直接后果就是军屯面积日益萎缩,原本可以自给自足的军队连饭都吃不饱了。正因为缺所以才无比珍贵,牛价一年比一年高,买得起牛的大多都是小地主,至少也是个富农,他们确实不大可以主动把土地投献到皇庄名下,因为根本就没有必要。
龙岩峰直犯愁:“还差两千多头牛呢,这让我上哪搞哦!”
小萍也跟着叹气。耕牛跟马不一样,不会规模化养殖,都是农民自己养,生了牛犊养到半大了牛贩子上门收购然后一边养一边寻找买家,能一次弄到二三十头牛来卖就很了不起了,仓促之间想弄到两千多头牛,那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要不爷你进宫去请皇上下旨,从民间收购耕牛?”小丫头出了个主意。
龙岩峰眼睛一亮,随即摇头:“算了吧,底层那帮官吏是什么货色你又不是不知道,真让皇上下旨从民间收购耕牛,他们就敢明目张胆的去抢,到时候不知道要弄出多少家破人亡的惨剧来!”
小萍说:“那可怎么办?总不能到春天了,继续让庄户用锄头耕地吧?”
龙岩峰说:“我想想别的办法吧。”
其实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像小萍说的那样,让万历下旨从民间征集耕牛,但龙岩峰不愿意这样干,他从来不会高估古代底层官吏的节操,万历敢下旨以相对公平的价钱从民间大量购买耕牛,他们就敢明抢,山高皇帝远,谁管得到他们这些地头蛇的头上?至于有多少老百姓被逼得没活路,那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能大捞取一笔就行了。龙岩峰自问不是什么圣人,但是这种搞到天怒人怨最后自己背黑锅,好处全让底层那帮地头蛇占了的蠢事他是绝对不会干的,所有的另想办法。
沉吟良久,他忽然一拍大腿,说:“有了!”
小萍有些惊喜:“有办法了?”
龙岩峰说:“当然有!我得进宫一趟,你煮点姜汤等着,我回来就要喝!”说完拿起棉衣往身上一套,大步流星地走了出去。
小萍追出去叫:“爷,你要去哪里?”
龙岩峰说:“进宫!”从马棚里牵出一匹黑马,翻身上马,朝京城飞驰而去。
小萍看着他的背影发愣:“进皇宫?天哪,他该不会真的去建议皇上从民间征集耕牛吧?真要是这样,我罪过就大啦!”
龙岩峰早就成了皇宫里的熟客,隔三差五就要进一趟宫,不是万历召见他,就是他有事求见,有好几次甚至在御书房里跟万历彻夜长谈,所以宫里的人对他都挺熟,没费什么事就来到了万历的御书房。
万历正在看书,而且看得津津有味。
龙岩峰不敢打扰他,只好在一边静静地等着。
过了半天,万历才看完最后一页,依依不舍地将书合上,吁出一口气,将书小心地藏到一大摞奏折下面,这才将目光投到龙岩峰身上:“来了?”
龙岩峰说:“来了有好一阵子了……皇上,你刚才看什么书呀,看得这么入迷!”
万历冷哼一声:“朕爱看什么书,你管得着么?说吧,进宫找朕有什么事?”
龙岩峰拿着一大摞田契凑上去,摇头摆尾的:“恭喜皇上,这几个月来无数百姓争相投献土地,海淀皇庄的规模日益扩大,算上那四万亩划归海淀皇庄的水田,持庄现在已经拥有近十二万亩田,五千余户庄户啦!”
万历接过田契来飞快地翻看着,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越看笑意就越浓。他说:“嗯,干得不错,短短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