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众人骑马一路向南,沿途山河壮丽,景色宜人,虽然隔着高大的禁墙看不到盐湖状况,一路上耳听得流水潺潺,放眼望去,马路旁铺舍林立,马车盐车随处可见,熙攘之中,倒也不觉得无趣。
等他们到达河东运司衙门,申经忙四下打点,递上帖子求见巡盐御史张大人,却被告知张士隆外出公干去了,不知几时才能回来。
众人失望之际,那运司小吏仔细端详下他们,见他们有些派头,尤其是申经使银子颇为大气,只是让他通个信就给了一两银子,瞬时变得颇为客气,道:“御史大人虽然不在,咱们盐运司的运副牛大人却在,眼下这里他官最大,如果是来支盐的,找牛大人也一样。”
申经赶忙又吩咐申敏备上纹银十两,拜会这个牛大人,结果银子对方是收了,却被告知由于最近支盐的人太多,他们想见得等几天,具体多久一样得等通知。
众人无奈,只得暂且在盐湖附近找了一家馆舍住下来,一番折腾之后,每个房间每天被索要一两银子房费,陈卿大怒,“哪有这么贵的离谱的,简直就是宰人!”
那店家小二却冷冰冰的丢下一句:“爱住不住!”
他们打听之下才知道原来这整个盐湖附近方圆十里内虽然铺舍林立,然而接待客商食宿的驿站馆舍却只有两家,显然是有人刻意为之,做的就是这地头蛇的买卖。
申经觉得出门在外遇到这种事在所难免,也就默认了,谁知这一等就是七天却还是没有音信,期间申敏多次带上堪合去运司办理支盐手续,都发现运司衙门似乎每天都是人来人往,办理支盐的人的确很多。
“我就纳了闷了,怎么会一下子冒出这么多支盐的,在大同,那个仓官不是跟我们说,朝廷下旨中盐,只有我们一家吗?一路上我们也的确没看到还有别的粮队,他们凭什么支盐?”
客栈内,陈卿不解的问申经道。
申经静静的坐在一张靠窗的桌子旁,手上拿着一本看上去有些破旧的书,听他这么一问,把手中的书一丢,长长的叹了一口气道:“是谁告诉你只有纳粮才能支盐的?”
陈卿语塞道:“难道……真像你说的,这些世豪大家就有这么多?”
申经道:“世豪大家,皇亲国戚,凭威权,无粮而有引,固是可恶,有些商人则勾结官府,少粮而多引也在当中,这些毕竟也都还算少数。你有所不知,之所以仍有这么多人排队支盐,是因为还有一批人,他们是不用纳粮来换盐的,出钱一样可以。按现在的行情,只要每引纳银三钱到运司,依然是可以按交钱多少给予相应盐引的。”
“三钱?你是说只要按这个价给银子,朝廷掌握的盐引是可以买卖的?”陈卿显然有些吃惊。
“当然。这已经是很多年的事情了。”申经道,“我朝盐政大法其实从永乐之后便弊端屡出,我上次跟你说的有的商人纳粮很多年却到死都支不到盐,甚至守支几代人的这种情况便很普遍,后来朝廷为挽回信誉,让商人继续相信配合这开中,从正统年间开始,便尝试将天下盐场以十分为率,分作常股、存积两种,八分给予守支商人,年中换次行支,谓之常股,二分令巡按监察御史、按察司官见数存积,遇边方急用粮则召商中纳支给,引到即支,谓之存积。”
“然而此举虽再度刺激了商人支持开中的积极性,他们却都去争这存积盐却不理会常股盐,造成存积盐供不应求而常股盐更加壅塞,依旧是弊端重重,既无法解救朝廷边疆缺粮之急,又不能使盐生利,弥补国库亏空。”
于是弘治四年,朝廷罢户部尚书李敏,升侍郎叶淇为尚书。叶淇上任后,变开中之法为召商纳银运司,类解太仓,分给各边。此后,商人想要拿到盐引,无需再纳粮而是直接给盐运司交银,统一提解国库,每年再由国库将饷银调拨到边镇发给将士采买粮食,这才是今日很多商人不用纳粮而能支盐的主要原因。
此举对很多商人来说很是方便,所以颇受欢迎,虽然利润少了点,也还是划算许多,于是很多商人便再不去纳粮而改为了纳银,尤其是运城池盐,不比长芦两淮之盐,每年更是靠这个来增加财政收入以应付户部军需的。”
“喔,原来是这样!”陈卿这才明白,点点头道,“既然这样也是好事啊,省了商旅来往运送粮草长途奔波之苦,少了中间很多环节官吏的侵索,直接交钱给朝廷,拿钱买盐,公平公正嘛。”
没想申经冷笑几声,道:“是啊,这样做确实是方便多了,可惜钱过盐关,不知道又有多少官吏上下其手,给户部能交多少就不好说了。而且这么一来,拿钱买盐,对于靠近盐场运司周围的商人来说是方便多了,对于我们这种需要跑这么远的商人来说可就麻烦了。所以这个政策一出,徽州盐商因靠近两淮盐场迅速崛起,而我们山西盐商长久建立的统治地位则开始动摇,如今全国各大盐商齐聚江淮扬州等地,以纲为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