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杨知县上山招安 陈首领答应妥协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但见前方视野逐渐开阔起来,山谷清幽,满目苍翠,山野之间密密麻麻分布着许多村庄,房舍整齐,田连阡陌,流水潺潺,炊烟袅袅。又到处可闻笑语盈盈,欢声阵阵,青壮耕作于田间,老幼嬉戏于原野,绿树花草成荫,鸡犬之声相闻。
    杨良臣不住感叹,此地真乃世外桃源,不仅跟一路所见穷山恶水大不相同,简直可比得上江南富庶之地,心里顿时对陈卿生出很多好感来。
    陈琦先过去找到陈卿,和他说了几句什么,只见陈卿的眼神里渐渐透出一种异样的光芒。不久,他便和陈相、陈奉在他们居住的那个石头垒砌的屋子见到杨良臣,听他说明了来意。
    一番寒暄下来,陈卿冷笑道:“闹了半天,杨大人此番说辞不就想让我们投降官府?”
    杨良臣正色道:“你等本就是官府治下百姓,无非是迫于生计,到此开荒而已,既无公然反叛,有何投降之说?”
    陈卿道:“我等虽无反叛,却也打杀了官差,自古杀人偿命,如此番下山,所有罪过真能免于追究?”
    杨良臣诚恳道:“上次之事事出有因,官府亦有不是的地方。我朝以宽仁治天下,山西按察使司衙门和潞州衙门的大人们都已确认,如果你们能下山归田,以前所有罪过都可既往不咎。”
    陈奉冷笑几声,一把扯过他的衣领,气汹汹道:“官府说话从来如同放屁,我如何信你?”
    陈相初见杨良臣时还颇为客气,一想到自己如今已经不是秀才了,只是个土匪,也大声道:“说,会不会是你们设下的圈套,故意骗我们下山,好将我们一网打尽?”
    杨良臣见此阵势显得非常淡定,轻笑一声,从容道:“我以自己头顶的这顶乌纱担保,今日我所言句句属实。”说着还是把目光看向陈卿。
    陈奉对陈卿道:“哥不要信这狗官的,莫说以他头顶的狗帽,就是以他的人头担保,官府说的话也不能信,你可不要上当。”
    见陈卿一直默不作声,杨良臣长叹一声,激将他道:“杨某上山前已早就听过陈大人之名,想你也是读书人,还做过朝廷命官,自幼读圣贤之书,应该明白家国一体的道理。前朝武宗弊政,今新皇登基已悉知,正要大兴改革,重整吏治,澄清宇内,一扫乾坤。大丈夫立世,当心存国家为念。聚集山民,对抗官府,于苍生百姓何益?”
    他说话时眼神一直注视着陈卿的眼睛,目光中透出深深的疲惫,显是旅途奔波所致,他的声音却抑扬顿挫,饱含深情,让任何人听闻都不免为之所动。
    陈卿本还有所顾虑,听到这里显然也有所触动。良久,叹息道:“我们聚众在此,原为躲避朝廷赋税。几年前潞泽二州大旱,百姓穷苦,易子而食,而官府丝毫不恤,催赋征税,急如星火,逼得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原是无奈!”
    杨良臣见陈卿态度有所软化,趁势说道:“我也是贫苦人家出生,素知百姓辛苦,却也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自古民不与官斗,不然只会陷入无休止的厮杀,于国于民都没有什么好处。你既是被迫,今日何不趁此机会下山,接受招抚,给百姓一条生路,然后你们安心种田,且看朝政会不会有所改观。”
    陈卿默默点头。
    陈奉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继续怒视杨良臣道:“你这狗官先放了陈访再说,不然别的都免谈!”
    杨良臣道:“陈曩无罪已经释放,但其子陈访身上担负着人命官司,这是事实,朝廷有律法在,他的罪名是免不了的。”
    陈奉正要发飙,陈卿示意他住口,他憋着一口气,见陈卿态度暧昧,索性冷哼一声扬长而去。
    陈卿望着他远去的背影,长叹一声,吩咐手下安排杨良臣先住下,容他好好考虑几日,再做答复。
    杨良臣走出石屋,见到屋外的山丘上下,不知何时起竟然站满了很多村民,他们拿着锄头斧子瞧向他,目光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这当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懵懂稚嫩的孩童,眼前的一切让他感到十分悲哀。
    他一时驻足,面向众人,动情道:“诸位百姓,我知大家疾苦,尔等背井离乡,到此垦荒种田,无非是为了有口饭吃,有条活路。我已和你们陈首领商议,大家只要放下敌意,安心归农,所有冤枉,本官将代为向上官反映,必定给大家一个满意交代。”
    众人闻言依旧凶巴巴的看着他,显是把他当做一个不速之客,良久才在陈卿示意下散去。
    那夜,陈卿一夜未眠。
    次日一早,他邀请杨良臣到山上走走,二人遂信步山间,边走边聊。
    此时正值春日,但见清风徐来,山花灿漫,处处草长莺飞,鸟语花香,两人心情都大好。
    陈卿和杨良臣说起七子沟,杨良臣忙问陈卿七子沟是何由来,陈卿道:“那里有座山山名叫苍龙山,传闻当年唐太宗七子蒋王李恽为避朝中争斗曾来到过这里避难,后来苍龙山便改名为七子沟,至今还有一座苍龙洞,传闻就是当年蒋王避难之所。”
    杨良臣闻言更是感慨万千,站在一处高高突出的石头上沉思良久,也许是过于走神,差点摔倒,被陈卿一把将他扶住。他这才感叹道:“此地山高路险,确实是个避世的好地方。”说着他望见远方有座寺院,虽看着有些破败,建筑风格很是特别,因问陈卿如何。陈卿回道,“那是智度寺,背后的山叫五龙山,寺院依山面河,唐宋时香火很是旺盛,自永乐以来才开始衰落下来。”
    杨良臣闻言,目光不觉远远的望去,又马上回过头来,急问陈卿考虑如何。
    陈卿道:“我可以答应下山归附,但杨大人可否向我保证官府诚意。”
    杨良臣再三表示,绝无问题。
    陈卿又道:“那朝廷需得再答应我一个条件,我才下山。”
    杨良臣让他尽管说。
    陈卿道:“我们一群人来到谷堆地多年,日夜辛劳,如今一直到七子沟,很多荒地已经开垦出来,很多无家可归的百姓也早已把这里当做家,实在不忍心离开。大人您深明大义,能否面奏朝廷,许这里的村民不用下山不用分散,照册编为保甲,为朝廷安守一方土地,照章纳粮纳税。”
    他这样做既是实情,其实也是为留有后着,如果到时候朝廷反悔,他还可以守住阵脚,有继续抗衡的本钱。
    杨良臣不便表态,支支吾吾半天道:“照理说应该可以,本官下山后定会将这里的实情禀明,和其他大人再商议一番才能给你回复。
    陈卿欣喜道:“既如此,我马上就派人护送大人下山。约定时间,我会先带陈氏族人回石埠头等候朝廷派人过来,以示诚意。”杨良臣高兴而去。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