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散财有方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原本刺眼的阳光忽然变得温和。
    河东运司衙门的后堂内,陈卿申经等三人在巡盐御史张士隆的邀请下依次而坐。
    “申家高义,能在此国家有需之时挺身而出,不辞辛苦远赴大同纳粮中盐,此举本官深为赞赏,若天下商人都能如此,何愁我边关将士不安心卫国,大明江山永固!”一番简单的寒暄后,张士隆感叹道。
    听他这么说,陈卿第一次感觉到这番辛苦原来也可以这般高尚的。
    “廷言兄与我是同榜进士,他虽比我小几岁,我们却颇为投缘,是多年好友,今年以来他多次在给我的书信中询问河东盐开中之法及是否有保障。是本官在信中许诺,但为能使我大同边关仓储充足,若有人愿响应开中,盐的事情绝不会有任何差池。所以你们放心,盐引我其实早在上个月就已经申请好了,申请了三十万引纸,足够你们用,你们直接办理领引手续到下面支盐就是!”
    申经激动的起身,深深一拱道:“草民申经,多谢张大人!”
    张士隆双手把他扶起,温和道:“本官也要谢谢你们,若没有你们商人不辞劳苦为朝廷边关运粮,倘有一日边关仓储真的告急,导致军心不稳,后果实难预料。”
    他说着示意申经坐下,沉默半晌,似乎有什么话要说,好一阵子
    果然长叹一口气道:“你也知道,自从弘治年间叶琪提出商人纳银换取盐引以来,我大明九边粮储日益空虚,商人不再纳粮,就连很多原本积极参与开中,在边关开垦土地种粮进行商屯的商人也都撤离,如今边关很多田地荒芜,粮草不济,早晚必生祸患,所以日后朝廷还要多多仰仗各位,纳粮中盐啊。”他说到最后一个粮字的时候,特意强调了下,可见粮食在他心中之重。
    申经拱手致意,连声说道:“大人言重了,我等商人受朝廷恩泽肯将食盐专卖大利分享,已是十分感激,日后朝廷有召,自当尽心竭力响应。”
    他说着也似乎想到什么,皱眉道:“至于大人所说,自弘治以来边关粮储空虚,请恕申某愚钝,实在是想不明白,当年叶尚书变法,也是为解决盐法之弊,纳银中盐,银归国库,国库一样可以拿银子采买粮食给到边关,和商人纳粮中盐殊途而同归,又怎么会出现边关无粮这样的事情呢?还望大人赐教。”
    陈卿也正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听他这么一问,赶忙洗耳恭听。
    却见那张士隆看着他,犹豫一下,随之摇摇头,慢慢道:“有些话本官本不该说,我看你也是老实做生意的商人,又有廷言的关系在里面,跟你说道说道也无妨。”
    申经双手高高拱起,躬身道:“多谢大人信任,申某愿闻其详!”
    张士隆慢慢起身,在堂中踱起步子,蓦地,转身对他道:“你是商人,自然也该知道,这钱,是个好东西,人人都想要,之前开中之法,让商人必须纳粮到边还好,毕竟边关是真的得到了粮食,且是完全得到,没有人会让你们再把粮食转给别的地方,朝廷更不会让边关卖了粮食把银子再给户部,此举虽然多有不便却也很合理。而如今呢,直接纳银给运司换盐引,那可就不一样了。”
    他说到这里,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申掌柜是个聪明人,我给你算笔账,就拿咱这河东运司来说,每年靠商人纳银换盐引而得到的银子不过二十多万两,按照他叶琪的想法,本来这笔钱是该给户部太仓,以供采买粮食给到边关军需的。
    可事实是怎样呢,这二十万两银子,要先拿出七万四千二百五十九两给山西布政司抵补民粮,算地方财政支用的;再拿出四万三千一百十三两给大同代王府,抵扣朝廷欠他们的禄米,算给藩王发俸禄的;最后拿出七万六千七百七十八两给宣府镇,算给军士发军饷的,当然从军需角度,这个也是应当;最后呢,给到户部太仓用于给边关购买粮米的,你说还剩多少,四千三百九十五两九钱而已!”
    他说到最后,一时激愤,竟至一拳打到了旁边的桌子上。
    申经陈卿等人闻言纷纷起身,脸上露出震惊的表情。
    半晌,张士隆才从刚才的情绪中出来,面容一肃,道:“不好意思,本官刚才失态了,见谅!”
    “哪里哪里,大人忧国忧民之心,我等小民感佩不已。”申经连忙拱手,陈卿也跟着拱手施礼,内心对这位大人敬佩不已。
    说话间,一个小吏进来,通报道:“禀大人,李运使已将他们开中所需的盐引都准备好了,在衙门正堂请大人过目!”|
    申经等人跟随张士隆来到大堂,果见堂内放着两个扁担,四个箩筐内放满了高高厚厚如书卷般叠压在一起的东西,张士隆上前仔细查验清楚,又询问了那小吏:“可曾都安排好。”小吏应诺,从怀中拿出底薄堪合,交给申经过目,随后张士隆在上面大笔一挥,写下“派讫”二字,并盖上河东运司的印鉴,递给申经过目。
    “大人,我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