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话要说,走到他跟前却最终摇了摇头,用疲惫沙哑的声音道:“陈卿,王爷爷明日出征,这事我们已经阻止不了。你千万记得,明天你出去什么都不用管,给我务必好好守候在他旁边,一定要千方百计护卫他老人家安全,听到没?当我求你了。”
陈卿看着他一副可怜的眼神,知道老王爷在他心中的份量,重重的点点头,双手扶住他的肩膀道:“你放心,就是陈卿自己命没了,也不会让人伤王爷一根头发。”
朱勋潪还想说些什么,却终没说出口,只是伸出双手紧紧的跟他的手握到了一起。
回家路上,他看到身边不时有一队队顶盔着甲的兵士来回调动,四处充斥着马蹄声和车辆摩擦地面的声音,那种风暴到来前的感觉,沉重的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抬头看一眼天空,刚还星光闪烁,这下却乌云密布,似乎正在酝酿着一场大雨,沉闷的空气更添了人心的紧张。
回到家中姐弟都已睡下,他不愿意告诉他们将要出征的消息免得他们担心,一个人悄悄回房歇息,不在话下。
次日一早天还未亮,陈卿早早便来到王府,远远便听到端礼门上响起了咚咚的鼓声,等他快步走到门前广场上,看到沈阳中护卫的兵士早已一个个挎刀执枪、整齐排列,上千兵士将整个广场站了个满满当当。
五开间高大的朱红大门上顶着一座巍峨的门楼,楼道上两旁也早已站了十几个太监。
卯时正,随着轰隆隆的鼓声三通响,沈王携众皇子皇孙登上门楼,陈卿抬眼望去,但见他头戴着一顶抹金风翅盔、身上也换上了一套鱼鳞叶金龙纹方领罩甲,戎装打扮的沈王看上去威风凛凛,没有一点年迈苍老的样子。
卫队兵士在各将官的旗帜下迅速摆开,做着各种队形队列,供沈王简单检阅后即迅速合拢,很快便在指挥使的命令下,紧跟在王府仪仗簇拥下的沈王车马队后面浩浩荡荡开往潞州卫大营。
龙吟剑鞘,马跃长空!
此时天还未大亮,潞州城却似乎早已醒了过来。
从王府出发开始,一路上震天的鼓声时候从未间断,从端礼门到潞州城四门城楼,一直到演武巷潞州卫大营,最终和军营校场的鼓声连成一片,轰轰隆隆,直敲的风云变色,人心颤动。
潞州卫校场上,此刻早已是旌旗猎猎,剑戟如林,人鸣马嘶声不绝,乍看上去确是军威赫赫,军容整齐,让人不由得震撼。
沈王车轿在校场中间停下,老王爷不要人搀扶,自己抬脚走到台上,捋着银白的胡须,遥看台下的军阵,似乎有无限感慨。
这时看到身边不断有兵士将宰杀好的牛羊和一大缸酒摆上台来,脸一下子拉了下来,大叫一声道:“胡承勋!”
身着明光甲的潞州卫指挥使胡承勋紧张的站到台前来跪下。
“你这是做什么?祭祀吗?”
胡承勋道:“大军出征,按例杀猪宰羊,祭拜军牙六纛之神,以壮行色!”
“糊涂!”他话音刚落,沈王粗黑的眉目一挑,大怒道:“出什么征?征谁啊?本王今日如此兴师动众还不够壮军威吗?早就说过是出兵安民,不是剿匪杀戮,鼓角声威不过是为了震慑人心,让他们闻风畏惧,主动投降而已……
“把这一套都给我收起来!”
胡承勋愣怔一下,颤巍巍道:“是,是!”
不一时台上传来赵承奉嘹亮高亢的声音:“奉皇命,大明沈藩王令旨下,今大军出征,但为保境安民,命潞州卫留足一半人马守城,其余人马随军出城后再撤回一半,各将官务必约束手下兵士,出城不许骚扰百姓,无令不许擅自行动,违者军法从事!”
随后,嘹亮的号角声在军中响起,三千军士浩浩荡荡向州城南门德化门而进。
在雄壮的鼓角声中,陈卿和张安各骑着一匹马,一左一右护卫着一顶红木金顶的轿子,被王府仪仗簇拥着走在整个队伍的中间,在他们前面是清一色身着齐腰甲的步兵,由弓弩手、刀斧手、盾牌兵组成的一个个方阵,身后则是由潞州卫和沈阳中护卫共同组建的约两百多人的骑兵队伍。
天边浓云密布,耳边号角声声,悲壮的号角声一直到出了州城大门还在耳畔回荡。
陈卿骑在马上,感慨万千。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他从小读书的时候,最爱读唐代的边塞诗,尤其喜欢同为山西人的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也曾有过跃马疆场,建功立业的抱负,今日果然有了随军出征的机会,心中怎能不涌起一股豪情。
再看身后的轿子,里面坐着的可是大明皇家的藩王,老王爷快八十的人了,尚且如此气概,更是让人佩服不已。
他想起了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想着这亲征的老沈王像不像词中描述的那样,‘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而自己当下何尝不是‘为报倾城随太守’呢?
想到这里他胸中更是涌起一股豪情。
来吧,战场,来吧,命运,且看今日之出征,竟是谁人逞英雄。
一阵微风吹过,骑马佩刀的陈卿是意气风发的,充满了建功立业的壮志,他并没有感到,一股巨大的危险,正在向自己悄悄走近……